正文 第29章 教孩子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抗挫折的孩子會反思(2)(2 / 2)

有一個孩子非常熱愛足球,有一次在跟別的學校比賽時,裁判誤判了他.說他故意撞人,罰了他一張黃牌。但孩子很不服氣,和裁判吵了起來。盡管後來比賽得以延續,但這個孩子在後麵卻發揮得很不好,踢得一塌糊塗,結果這場比賽輸了。比賽結束後,其他人都走了,這個孩子在球場裏卻不肯離開,他的爸爸媽媽一句話也不說,站在場外默默地等待,孩子在足球場上一次又一次狠狠地射門,直到射了101次,然後孩子什麼也沒說,和他的爸爸媽媽一起回家了。

故事中的父母很理性,除了等待,他們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安慰孩子,因為最終孩子要學會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麵臨失敗時,給孩子一段心理的緩衝期和獨立的時間是必需的,家長不必要急於介入,有些情緒過去了就過去了,不一定要很正式地處理。孩子會學會接受不願接受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變得堅強、寬容。如果遇到孩子無法自拔時,家長則可以稍稍點撥一下。

2.幫助孩子尋找失敗的原因

當孩子經曆失敗的時候,幫孩子找到失敗的原因也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原因就會始終是一種壓力。而且,隻有找到失敗的原因,孩子才有超越失敗的可能。

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或者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是經驗不夠,也可能是努力程度不夠,環境的條件不成熟等。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清哪些失敗是自己的原因,哪些失敗是外在的原因;哪些失敗是可以避免的,哪些失敗是不可避免的。這時候,家長不妨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協助孩子一塊分析方方麵麵存在的問題和可能。

3.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應樹立起時刻為孩子做典範的意識,不要流露出害怕失敗而放棄的思想。當家長麵臨一次次的失敗時,千萬不要流露出放棄的思想,而應以這樣一種語式對孩子說:"我這次還沒有學會,但我發現我能……我決定多向教練請教,加強練習,我相信我一定能學會的。"家長對失敗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孩子,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樹立起好的榜樣。

馬丁·塞利格曼在《樂觀兒童》中有一句這樣的話:"孩子要想成功,必須學會接受失敗,感覺痛苦,然後不斷努力,直至成功來臨,每一過程都不能回避。失敗和痛苦是構成成功和喜悅最基本的元素。"

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要經曆失敗的洗禮,孩子也不例外。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培養孩子麵對失敗永不退縮的勇氣,並幫助孩子總結經驗教訓,建立適度的期望水平,鼓勵孩子在挫折中奮起。

細節69:分清輕重緩急,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吳女士的女兒小雪是個5歲的可愛女孩,最近剛剛上了幼兒園。吳女士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一個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小雪做事不分輕重緩急,經常會做一些"丟了西瓜揀芝麻"的事。

有一天早上小雪起床有點晚了,因為怕去幼兒園遲到受老師批評,所以她對媽媽說:"媽媽,咱們不吃早飯了好嗎?到幼兒園門口我買麵包吃,要不然我就要遲到了。"媽媽說:"你看你,我都把早飯準備好了。害怕遲到我叫你起床你還不起。那快點收拾一下咱們走吧。"於是小雪慌慌張張地收拾了自己的小書包就和媽媽出了門。可就在等公交車的時候,小雪忽然說:"媽媽,我忘記帶我的畫冊了,今天我還想畫一個好看的圖畫呢,咱們快點回去取吧。"媽媽說:"早飯你都沒吃就怕遲到,現在還回去取東西?那樣肯定就遲到了。""不嘛媽媽,快點回去取吧。"小雪哼唧著說。吳女士耐著性子說:"小雪,你怎麼不懂事呢?畫冊在家又不會丟,晚上回家再畫不好嗎?現在你上幼兒園就要遲到了,老師會批評你的。"聽到媽媽這麼說,小雪才上了公交車。到幼兒園門口的時候,小雪去糕點店買麵包,可聽售貨員說蛋撻馬上就好了,於是她和媽媽說:"媽媽,我要吃蛋撻,咱們等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