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常用的宮內節育器有關閉型的,如不鏽鋼單環、麻花環;也有開放型的,如呈V字型的節育器等。近年來,為提高避孕效果,趨向於宮內節育器與避孕藥並用,或采用與金屬銅、鋅等相結合的活性宮內節育器。
足月產後3個月就可以放環。如果產後3個月來過月經,可在月經幹淨後的3~7天放環。如果產後3個月仍未來月經,或哺乳期閉經,這時就要在排除早孕之後再放環。經過醫生檢查,如果已經確定沒有懷孕,最好先注射黃體酮,每日20毫克,連用3日等待撤退出血,於出血幹淨後的3~7天放環,放環時間不能晚於7天。這樣既可排除妊娠,又可收到早日避孕之效。
如果產後出現惡露不絕、子宮出血、產褥感染等不正常情況,要等疾病痊愈後再考慮放環。如果是剖宮產,放環時間應當在手術後的半年進行。在放環前,可以采用陰莖套避孕法。
哺乳期間子宮腔較小,宮壁也薄,應由醫生測量子宮,選用大小合適的宮內節育器。等到停止哺乳,子宮恢複正常後,還須更換一個合適的稍大一點的宮內節育器。
26.嬰兒什麼時候出牙?出牙時應注意什麼?
牙齒的發育是骨胳成熟的一個粗指標。嬰兒乳牙萌出的速度和時間也能反映出嬰兒生長發育及營養好壞的狀況,有人說牙齒是小兒健康的標誌,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乳牙萌出的早晚,與嬰兒的體質、營養、性別、地區及其他因素有一定的關係。往往表現為個體差異比較大,早的4個月就開始出牙,晚的可到10個月,一般大多數嬰兒多在6~7個月時開始萌出牙齒。按照不同月齡,嬰兒應出多少顆牙呢?家長可采用下列公式簡單地估算一下:出牙數(嬰兒)=月齡-4(或6)。例如10個月的嬰兒,乳牙應為4顆或6顆;在1歲時多數已有6~8顆乳牙;2歲時乳牙應出齊,共為20顆。
出牙基本上是按一定順序的,一般是下頜先於上頜,由前至後的順序。最先萌出的常是1對下麵中間的門齒,然後是上麵中間的門齒,以後挨著中間的門齒左右長出。嬰兒乳牙常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萌出。在嬰兒萌牙時期要注意供給各種營養素,特別是與骨骼發育有關的維生素D、鈣、磷等必需的營養成分。為此,嬰兒飲食應多樣化,可給予蛋類、肉泥、魚泥、菜泥、果泥以保證營養,同時注意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此外,有些嬰兒在乳牙萌出前,可出現局部癢癢、流口水等現象,這是正常的,不需要處理。但此時可以有意識地給嬰兒一些餅幹之類的硬食物,讓他磨磨牙,可促進乳牙的萌出。
假如10個月仍未出牙,家長也不用過於擔心,隻要嬰兒身體健康,沒有什麼疾病,到1歲時才出第1顆牙也不算什麼問題。但是,如果1歲後仍未萌出第一顆牙或沒有任何出牙的跡象,就要考慮是否營養素的供給缺乏或因佝僂病等疾病而有礙乳牙萌出。
27.怎樣評價嬰兒的健康狀況?
一個嬰兒的健康狀況如何,應該怎樣來評價呢?從健康的正確定義來看,嬰兒要達到健康的標準,應在體格發育、運動發育、語言和適應能力上都處於最完好的狀態,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嬰兒的健康與本身的體質及喂養有關,同時還與家庭對嬰兒的教養,嬰兒與社會環境的接觸都密切相關。
在評價嬰兒健康狀況時,首先,要從外貌上看。健康的嬰兒應該是活潑、健壯的。嬰兒的小臉、口唇應紅潤,麵色比較好看,頭發密黑有光澤,雙眼有神,在和生人的接觸中能很快地適應,不哭不鬧。健康的嬰兒每天吃得好,睡得香,玩得美,不磨人,不愛生病。當用手捏一捏,皮下脂肪豐滿,稱一稱體重,量一量身長、胸圍、頭圍,再摸一摸囪門,數一數乳牙,按其月齡,都符合正常生長的標準,說明嬰兒長得不錯。再看看嬰兒抬頭、翻身、坐、爬、站、走的本領掌握得如何。按照標準,嬰兒應該學會了許多動作,能夠理解爸爸媽媽的要求,並會表達自己的需求,語言發展得也很好。從整體上看,嬰兒生長發育正常,這便是健康的。
由此可見,嬰兒健康的表現不隻是長得胖,不生病,而是要求嬰兒不僅體格、運動發育要良好,語言發展要正常,而且在日常生活裏,在與人交往和各種環境中都能很快地適應,並表現得比較出色,這才是一個健康嬰兒的理想標準。我們的社會和每一個家庭,都應努力創造條件,使嬰兒能夠健康地成長。
28.常咀嚼固體食物對嬰兒說話有何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