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產婦各類疑慮全程解答(4)(1 / 2)

31.如何護理新生兒的眼、耳、口、鼻?

經陰道娩出的新生兒可以受到母親陰道的分泌物的沾染。如有陰道炎症存在,病菌便可能侵入嬰兒的眼、耳、口界處,從而引起各種眼炎、外耳炎、鵝口瘡等疾病。因此,新生兒出生後應將其眼、耳、口、鼻內的分泌物洗淨,但動作要輕柔,不能深摳,以免引起損傷。每日用專用小毛巾、溫水輕擦麵部即可,不要使用護膚霜,以防引起藥物過敏。一旦發生眼炎、鵝口瘡等應立即送醫院診治。

32.怎樣給新生兒洗澡?

洗澡不但使小兒皮膚清潔衛生,光滑滋潤,能預防膿皰瘡和感冒,夏天還有降暑作用。

新生兒從出生第2天起即可開始洗澡,但須注意下列要領:

(1)時間:選擇喂奶前,可以避免因挪動嬰兒體位而引起溢乳。

(2)室溫:以22℃~26℃為宜。夏季避免直接吹風,冬季警惕煤氣中毒。

(3)水溫:37℃左右(用肘部試測水溫,以不冷不熱即可)。

(4)次數:每日1次,夏天可增加1~2次。

(5)物品:臉盆2個,毛巾2塊,嬰兒肥皂或香皂1塊,幹淨衣服1套,消毒棉花1塊,0.25%氯黴素眼藥水4瓶,5%鞣酸軟膏1盒。

(6)步驟:抱起嬰兒,仰臥,托住頭,將雙耳廓壓向前,堵住外耳道,防止水流入耳中引起感染,或水流入口、鼻而引起嗆水。眼部用消毒藥棉蘸水後輕抹。分段洗浴頭、頸、胸、臀等,特別是腋窩、雙腿兩側等皺褶處,洗淨,擦幹,撒些小兒爽身粉。臍帶未脫落前不要將嬰兒浸泡於臉盆中,以免弄濕臍帶。雙眼滴0.25%氯黴素眼藥水(出生後3~7天內),臀部抹5%鞣酸軟膏(預防臀紅)。全部動作應在5~6分鍾內完成。

出生後,皮膚上胎脂過多,可用消毒過的花生油或菜子油擦洗(但此項一般已在醫院內完成)。

33.如何觀察新生兒的大、小便?

大便:

(1)出生後多在12小時內有墨綠色、黏稠狀的胎便排出。超過24小時仍無胎便排出者,應警惕有無先天性肛門閉鎖症或先天性巨結腸症存在。

(2)2~3天後,因喂奶,胃腸道進行了消化,大便色黃,質軟,稱過渡便。以後正常大便應是每日2~5次,色澤金黃(母乳喂養)或黃色(人工喂養),質軟,成形或稍稀。

(3)大便色澤帶綠,嬰兒伴陣發性的響亮啼哭,表示喂養不足,應該適當增加奶量;如便中帶有白色塊狀物,質偏硬或呈球形,有酸臭味,則表示攝入過多,消化不良,應該適當減少奶量,或增加水分攝入。

(4)大便呈水樣、蛋花湯樣或膿樣,且伴有臭味,應送大便檢驗。

(5)便中伴有暗紅色物,要注意嬰兒全身情況,有無貧血,以排除腸道出血。

小便:

每日有7~10次淡黃色或清亮無味的尿液,每次尿量約20毫升,為排尿通暢。如超過24小時無尿或排尿不暢,則需診斷有無先天性泌尿係統病變。

34.如何觀察新生兒的啼哭?

啼哭是新生兒的本能反應,能起到擴張胸廓、增加肺活量的作用。哭聲異常也反映著嬰兒的某些情況。

(1)哭聲洪亮,音色清脆:多數與饑餓、口渴、尿布潮濕等有關,一旦得到滿足,哭聲立即停止。

(2)陣發性啼哭:哭聲響亮且與某些體位關係密切,或伴有不安,常表示身體局部有炎症存在,如嚴重的臀紅、中耳炎、鵝口瘡等。

(3)高亢的尖叫聲:如伴有噴射性嘔吐、四肢抽搐、眼白上翻,多表示顱內有出血或水腫病變。

(4)哭聲低沉、嘶啞、不連貫:多見於發熱、肺炎、貧血等疾病的新生兒或低體重兒。

因此,除了音色洪亮的啼哭外,如出現其他異常的音調改變時,宜仔細觀察或去醫院檢查。

35.什麼是新生兒青記、紅斑、血管瘤?

新生兒背部、骶部、臀部的皮膚上常可見到青色斑塊,其形態、大小不一,俗稱“胎記”或“蒙古斑”。這種青記多在兒童時期會逐漸消退,無須治療。發生在身體它處的青記,有的上麵長有毛,可能永久存在,對健康也無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