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從小管住嘴——健康的飲食習慣對孩子最重要(4)(1 / 3)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對營養素的需求量會較多,如果這段時期營養失衡會影響到成年後的健康、智力水平以及為一些老年疾病埋下隱患。而且,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容易患缺鐵性貧血症,對鈣的需求量較大。所以,在飲食中注意多食用含維生素C與含鐵、鈣質豐富的蔬菜,如茼蒿、番茄、苦瓜、青椒、花椰菜等。

一些有辣味、苦味的蔬菜,不必強求孩子去吃。對於茴香、胡蘿卜、韭菜等一些味道有點怪的蔬菜,有孩子不愛吃,可以盡量變些花樣,比如做帶餡食品時加入一些,使孩子慢慢適應。

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孩子不宜過多食用。草酸在人體內會與鈣和鋅生成草酸鈣和草酸鋅,不易吸收排出體外,影響鈣和鋅在腸道的吸收,容易引起孩子缺鈣、缺鋅,導致骨骼、牙齒發育不良,還會影響智力發育。苦瓜中也含有草酸,在吃之前應先把苦瓜放在沸水中焯一下,去除草酸,需要補充大量鈣的孩子不能吃太多的苦瓜。西紅柿應該在飯後食用,這樣,可使胃酸和食物混合大大降低酸度,避免胃內壓力升高引起胃擴張,使孩子產生腹痛、胃部不適等症狀。

有些父母認為蔬菜中的維生素C不耐熱,會在烹調加熱時受到破壞。不如讓孩子生著吃蔬菜,這樣可保證蔬菜營養的攝取。蔬菜無論經過煮、炒、涮後,都會或多或少地損失其中的維生素C,如果能夠生吃不妨采用這種吃法。但對於孩子,特別是小一些的孩子來說,胃腸功能還較弱,生吃太多的蔬菜往往不容易消化,從而影響胃腸功能。我們可給他們調劑著吃一些生蔬菜,如把黃瓜、胡蘿卜或白菜、花菜用水焯後撈出,與橘子、蘋果、草莓、菠蘿等水果做成沙拉一起食用。

雖然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類不可缺少的食物。但是有的孩子不愛吃蔬菜,或者不愛吃某些蔬菜。全球第一調味品牌聯合利華家樂,曾在南京市對3~12歲的孩子展開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有7成的孩子不喜歡吃蔬菜。那麼,我們如何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呢?下麵幾種方法可以一試。

1.切蔬菜時要盡可能切得形狀多樣。如切胡蘿卜時,不妨切成車軲轆似的一輪一輪。形狀各異的蔬菜能極大地促進孩子的食欲。

2.做出的菜,顏色搭配要好看。烹調時,應充分考慮蔬菜的顏色,盡可能搭配得鮮豔一點。對孩子來說,顏色的誘人比味道的鮮美更重要。

3.上菜時要盡量先上蔬菜,等孩子吃了一些蔬菜後,再端出葷菜來。

4.給蔬菜取一個動聽的名字。如西紅柿炒雞蛋不妨叫“紅臉黃臉”。好聽的菜名,不但能增加孩子對蔬菜的食欲,而且還能豐富其知識。

5.烹調時葷素混合。如做餃子或包子等夾餡食品時,可以葷素混合為餡。對那些不愛吃蔬菜的孩子,不妨經常給他們吃些帶餡食品,逐漸引導孩子習慣和喜歡吃蔬菜。

6.父母要帶頭與孩子一起吃蔬菜,並一致說“蔬菜好吃,吃了長身體”等鼓勵性語言。

不宜用水果代替蔬菜

水果和蔬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品,特別是蔬菜,在膳食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蔬菜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和纖維素及無機鹽,維生素可以維持人體組織細胞的正常功能,而無機鹽對於維持人體內酸堿平衡起重要作用。蔬菜是兒童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食物。水果,對於兒童來說,也是不可或缺,水果中含有人體必需的一些營養。

但由於蔬菜和水果相比,無論是口感還是口味都遠不及水果,因為水果中含有果糖,有好吃的甜味,再加上果肉細膩又含有汁水,還易於消化吸收。所以,很多兒童是愛吃水果而遠離蔬菜。而有些父母在孩子不愛吃蔬菜時,經常就讓他多吃點水果,認為這樣可以彌補不吃蔬菜而對身體造成的損失。其實,這種水果與蔬菜互代的做法是不對的。

首先,如果經常讓孩子以水果代替蔬菜,勢必增大水果的攝入量,而使孩子攝入過量的果糖。而體內果糖太多時,不僅會使孩子的身體缺乏銅元素,影響骨骼的發育,而且還會使孩子經常產生飽腹感,導致食欲下降。其次,水果中的粗纖維及無機鹽的含量要比蔬菜少,與蔬菜相比,促進腸肌蠕動,保證無機鹽中鈣和鐵的攝入的功用要相對弱一些。另外,隻有新鮮的水果才富含維生素,而我們平時吃的水果多是經過長時間貯存的,這種水果維生素會大大減少,特別是維生素C損失最多,不利於兒童的生長發育。

任何一種食物都不能滿足人體多方麵的需要,隻有同時吃多種食物才能攝取到各種營養素,因此,兒童既要吃蔬菜,又要吃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