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從小管住嘴——健康的飲食習慣對孩子最重要(5)(1 / 3)

細嚼慢咽還能促進咀嚼器官的發育。在咀嚼過程中,能使上下頜骨、下頜關節、咀嚼肌及牙齒等咀嚼器官得到鍛煉,從而促進它們的發育,對保證乳牙排列整齊和功能完整非常重要,並有利於恒牙的萌出。如果頜骨生長發育不良、不夠,可能使牙齒缺乏足夠的生長間隙而造成頜麵畸形、牙齒排列不齊、咬合錯位等情況。

另外,細嚼慢咽還有健腦的作用。咀嚼運動不僅關係到咬肌,對味覺、嗅覺神經都是一種適時刺激,如此大範圍的刺激作用能增加腦部激素的分泌,促進大腦功能的提高。於是有專家總結出這樣一個公式:咀嚼力×頻度=大腦功能。

所以,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兒童一定要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要細嚼慢咽,不要吃得太快,以保持食物的適量攝入。這樣可以保護牙齒和牙周組織的健康、促進頜骨的發育、幫助消化吸收以及避免肥胖的發生,從而讓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楊力談養生

對於父母而言,要想讓孩子養成細嚼慢咽的進食習慣,父母首先一定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吃飯時盡可能地細嚼慢咽,不能總強調工作忙時間緊,猛吃搶喝,要為孩子做出榜樣,否則必然會對孩子造成負麵影響。其次,還要經常教導孩子在攝取食物時,不要狼吞虎咽,應當充分地咀嚼。隻有這樣,才能使孩子養成細嚼慢咽的良好飲食習慣,讓孩子健康茁壯發育成長!

楊力談養生

兒童生吃水果不宜帶皮食用。科學研究表明,如蘋果、葡萄、杏子、柿子等外皮顏色鮮豔的水果,其果皮中含有一種叫類黃酮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在人體腸道內經細菌分解後會轉化為二羥苯甲酸及阿魏酸,阿魏酸有抑製甲狀腺功能的作用。而且水果在生長過程中,往往要用農藥噴殺病菌。果品的表皮有一層起保護作用的蠟質,農藥會滲透並殘留在蠟質層中,即使雨淋水洗也衝不掉。所以,兒童在生吃水果時一定要削了皮後再吃。

飲食應定時適量

合理的飲食習慣,可以形成人體對營養吸收的良好狀態。如果在飲食上馬虎從事,不定時、適量,則有可能導致人體對營養吸收係統功能的紊亂。所以,孩子一定要遵循定時定量的健康飲食方式。

腸胃像鍾表一樣準,定時吃飯促消化

人在進食以後,食物在胃裏必須停留一段時間才能被充分消化。一般來說,水在胃中停留10分鍾左右,碳水化合物停留2小時左右,脂肪及蛋白質停留的時間要長一些,一般混合食物停留時間不會超過4~5個小時。小孩子的胃腸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胃容量較少,食物在胃內停留3~4個小時就被“排空”了。孩子需要定時定量進食,這是根據他們的營養需要和胃的容量,食物在胃中排空時間,他們的活動量以及飲食習慣來確定的。對於6~12歲的孩子,胃每天可容納食物量2100~2300克,隨年齡的增長,胃容量會逐漸增加。因為一般食物在孩子胃內會停留3~4個小時,所以孩子以每餐相隔3~4個小時為宜。

倘若不定時進食或整天不斷吃零食以及油膩食品,則會使胃不斷存留食物和消化食物,胃腸時刻處於緊張狀態,得不到必要的鬆馳,這樣就會使孩子食欲逐漸減退。長此下去,就會導致其消化功能紊亂而得胃腸疾病。如能嚴格地遵循飲食原則,就會建立牢固的條件反射,孩子按時進食,到吃飯的時候,胃腸就開始分泌消化液,人便會產生饑餓感和食欲,腸胃這種嚴格的時間節奏作用同鍾表一樣。定時進食,能增加孩子的食欲,從而保證其獲得足夠的營養素和熱量。如果實在不能按時就餐,孩子可在吃飯之前吃一點喜歡吃的零食,比如消化餅、小麵包等先墊墊肚子。

適量飲食保健康,不是愈多愈好

兒童吃東西要掌握量,不是越多越好。養生的根基是“飲食有節”,有句俗話說,“多吃少吃,少吃多吃”。意思是,現在吃得多,後麵就少吃很多年;現在吃得少,後麵就多吃很多年。現代醫學認為,限製飲食可以延長壽命,即每餐隻吃8成飽。許多科學家推論,人類如果采用“少吃”這種飲食模式,概率壽命可望增加20~30年。為什麼僧侶和隱居者當中長壽者特別多?這和他們飲食適量關係密切。美國醫生哈瑞斯博士的一份長壽報告中也寫道,長壽要訣其中一條就是——限製飲食。

有人曾計算過,一個人的一生,若以平均70歲計算,每人要吃進60~70噸食物。人的胃腸和其他器官一樣,工作是有一定規律的,它們的承受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違反了它的規律和承受能力,人就必然要出毛病。唐代大詩人杜甫之死,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安史之亂平定之後,他坐船從四川回老家,但由於突漲洪水,被困在洞庭湖中。後來有人知道此事後,便送去酒肉,杜甫在饑餓中暴飲暴食,結果這位大詩人與世長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