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對孩子來說,運動不僅能達到鍛煉他們體魄的目的,而且還有助於培養他們勇敢、頑強、團結、機智、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誌品質,使他們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狀態,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身心健康來自運動
適量運動,終身受益
孩子是人生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生長發育狀況如何,將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而達到健康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便是運動。研究證明,運動不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具有良好的作用,對他們的心理發展也有著良好的影響。可以說,運動是孩子生長發育的“維生素”。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和習慣,會讓每個孩子受益終身。
在美國,有一個“孩子馬拉鬆”項目,當然,他們不是一次就跑42.195千米,而是在5個月內累計跑。設立該項目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在課餘時間來鍛煉身體,項目規定孩子們每天要跑0.4~0.8千米。在為期5個月的長跑中,完成既定目標的孩子將獲得獎項。據悉,美國大概有30%的孩子超重,其中患有糖尿病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該項目的負責人說,他們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讓那些超重或有可能產生社會問題的孩子像普通人一樣生活。這些孩子心理都比較自卑,而參加集體活動,可以讓他們克服這些心理障礙,樹立自信。
適宜的運動能促進孩子心血管功能的改善以及骨骼和肌肉生長,能促使呼吸係統加強工作,能提高孩子的消化和代謝功能,能提高孩子身體活動的準確性、靈活性和協調性,同時,對於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以輪滑為例,它在鍛煉孩子體能、耐力、身體平衡性、協調性以外,還可以提高一些膽小孩子的心理素質,使一些內向的孩子也能表現自己。
運動是孩子大腦成熟的催化劑
它可以刺激大腦中樞區域的生長,從而促進大腦的成熟。一項調查發現,在運動多的季節,孩子們完成作業的速度和質量都比平常有明顯的提高。每天讓孩子適當參加戶外活動,還能幫助孩子提高睡眠質量,增強記憶力。
運動也是孩子和朋友、父母溝通的橋梁。兩個孩子可以因為一次玩耍、一次體育運動而使兩人之間的話題突然多了起來。當你和孩子在電視前談起某個體育明星時,孩子可能會對電視上某個國家的國旗有了認識,發現某個國家的人和我們的皮膚完全不一樣等。你和孩子的話題因為運動而變得寬泛起來。
其實,運動手段並不是惟一的,在生活中也可以隨時給孩子製造鍛煉機會。對於比較小的孩子來說,媽媽可以手裏拿個小物品,故意從手中滑落,讓孩子撿起來,然後遞給手拿巧克力的、在不遠處等候的爸爸。這樣,在孩子蹲、起中可以鍛煉他的腿、腳踝關節的力量,使其具備左右平衡能力。
運動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當然,有些孩子由於自覺性和毅力不強,可能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這時,父母一定要進行督促鼓勵。對此,父母可從孩子和家庭的實際出發,幫孩子製訂運動計劃,明確運動的目標、內容、時間和次數。父母若能和孩子一起運動,則是對孩子的最好鼓勵。
楊力談養生
對於個別不喜歡運動的孩子,父母需采取強製措施,如定時叫孩子起床,督促他們外出運動,並必須完成一定的運動量後才能回家,鍛煉認真時要給他一些鼓勵,不認真時令其重做,直至養成運動的好習慣。
當心孩子運動不足
哪些因素阻礙了孩子運動
由於現在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孩子變得比以前個子高、肩膀寬、身體重了。但是,很多孩子的肺活量卻很小,臂力很弱,動手能力也很差。那些個兒大,看樣子很健壯的孩子卻往往是近視眼、平足、有植物血管張力障礙。其實,這大都是肌力衰弱,即運動不夠造成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長春、北京、上海、廣州、蘭州和成都等全國6大城市2500名中小學生中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50.8%的孩子說自己運動量“不足”。
那麼,是哪些因素阻礙了孩子運動呢?在孩子上學後,他們在教室裏坐著,在家做功課也得坐著,晚上看電視還是坐著,很少有運動的時間。其次,課業負擔重造成的活動時間少以及缺乏合適的活動場所也是阻礙孩子運動的一個因素。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父母忽視了運動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他們認為“孩子的學習是最重要的,有時間才可以運動”。調查顯示,有35.3%的父母持這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