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關注心態——孩子也有心理隱患(1)(2 / 3)

國家有關部門也曾對小學生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我國孩子的心理問題呈快速上升趨勢。1984年北京地區孩子行為問題患病率為8.3%,1993年北京地區孩子行為問題患病率為10.9%,1998年全國12城市的孩子行為問題患病率為13.4%,2002年北京中關村部分重點小學孩子行為問題患病率為18.2%。北京市海澱區檢察院一項關於青少年犯罪的調查也表明,1997年至2000年,由於心理畸變引起的“激情犯罪”顯著增多。

那麼,孩子心理危機最容易出現哪些情況呢?

離家出走

離家出走是孩子心理危機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他們為了逃避不能排除的煩惱而離家出走,他們的出走一方麵給家人帶來極大的不安,同時也使自己麵臨著各種不安全。

走向犯罪

孩子出現心理危機時,往往易在大街上徘徊,如果遇到壞人引誘,就很容易誤入歧途。

自殺

孩子自殺雖然不多,但也並非沒有,應給予重視。曾有一位16歲的少年因為媽媽拒絕給他買一雙旅遊鞋,少年從樓上跳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世界衛生組織測算:自殺是我國15~34歲年齡段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5~14歲的孩子自殺約占自殺總人數的1.02%。

孩子們的心病正在成為父母的心病,長此以往,這一問題會成為社會心病。所以,對孩子心理危機進行幹預非常重要。

1.家庭溫暖是第一良方

父母對孩子冷漠或溺愛,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尤其父母離異、去世或家庭暴力,對孩子心理都是致命的打擊,所以加強家庭幹預,讓父母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是化解孩子心理危機的第一良方。

父母們每天都要想一想:你今天花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了嗎?你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的思想和感情方麵的困惑了嗎你知道孩子在讀些什麼書嗎?作為父母,不應該隻在物質上關心孩子,更應該在精神上關心孩子,要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多與孩子溝通。溝通時,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而不應該簡單地把孩子看成不懂事的孩子。

2.老師是最重要的心理救助資源

老師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是最受尊敬的,因為尊敬,所以信任。這就要求老師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心理幹預技術。當然,更重要的是對孩子們要有較高的責任心和愛心。不要采用一些過頭的手段教育孩子,懲罰手段往往給孩子造成精神障礙乃至心理疾病。通常,老師對學生的談話,效果將勝過父母。

3.社區鄰裏的關懷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活在一個社區的孩子們,鄰裏的大爺大媽是看著他們長大的,所以比外人要了解他們,能對孩子們勸說上幾句並非沒用,相反,有時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楊力談養生

如果發現孩子有心理異常,父母、老師要注意觀察以防萬一。孩子自殺的跡象:目光漸漸變得冷漠或茫然;經常獨自發呆或閉門獨處;或忽然變得對別人關心起來(一個一向冷漠的人,忽然變得熱情起來,要警惕是抑鬱症心理崩潰前的回光返照,往往是自殺的前兆)。

孩子如何麵對壓力

一個6年級的小學生在網上這樣寫道:我們起得太早、玩得太少、活得太累,在我們稚嫩的心靈裏,被紅筆書寫了兩個大字:壓力!它如同一塊大石頭,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有一位父親稱了一下上6年級的兒子的書包,竟然有16斤重,而他的孩子才11歲!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環境日益嚴峻的當今時代,孩子們也都過早地麵臨著各種壓力。理想中的孩子時期,孩子們的生活充滿了好奇和成長。他們學習各種技能,逛公園,有足夠的時間玩耍,還有溫暖而愉快的睡前故事。但是如今,這種“金色童年”卻在各種各樣的壓力下變成了“灰色童年”。

現在的孩子在得到鋪天蓋地的“愛”的同時,卻越來越失去了隨心所欲地玩的自由。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不許孩子看電視和所謂的“閑書”,連星期六星期日也給孩子安排得滿滿的,上午上奧林匹克數學班,下午上劍橋英語,有點空餘時間還要學習許多特長與技藝。甚至每天做作業時,父母還要在孩子的旁邊緊盯著。孩子心理學專家指出,如果孩子感到越來越不能支配自己的小小世界,那麼他的壓力就越來越大。另外,在學校,老師對孩子的批評,孩子與孩子之間相處的矛盾……這些有形或無形的言語、事件,都可能使孩子產生成長中的壓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