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關注心態——孩子也有心理隱患(2)(1 / 3)

楊力談養生

要多和孩子交朋友。父母與孩子談話時一定要注意語氣,不要總是一開口就是:你作業做完了嗎?這次考了第幾名啊?你看人家某某多好,你怎麼就是不爭氣呢?我們當父母的工作掙錢供你上學容易嗎?你怎麼一點也不體諒我們的苦心呢?這麼做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壓力。

孩子為何愛撒謊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撒謊的時候。美國的一份調查結果表明:全美有2/3的孩子在3歲前就學會不說實話,而到7歲,98%的孩子說過謊。在我國,有一家心理研究所曾用了3年時間,在全國7省13個城市進行過調查。結果發現,有一半的孩子從3歲開始撒謊,隨著年齡的增加比例越來越高,到9歲,說過謊的孩子竟上升到70%。

孩子說謊是父母非常頭痛的事,有許多父母都曾經為孩子撒謊而苦惱過。當孩子撒謊時,有的父母不由分說,一頓飽拳,或者一頓大罵,以為這樣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首先對於孩子撒謊作一下具體的分析,弄清他們撒謊的原因,然後再采取合理的方式教育他們。

王先生是我的一個朋友,他有一個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有一次他在上班時忽然接到了老師的電話,讓他趕快過去,說他的女兒突然頭疼,疼得滿地打滾。王先生急忙向領導請假趕往學校,當他看到滿頭是汗的女兒時十分心疼,就匆忙打車去醫院。可是在去醫院的路上,孩子卻說頭不疼了,想要吃肯德基。於是王先生就帶著女兒去吃肯德基,他看著女兒吃飯開心的樣子,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了下來。可王先生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對勁,這個小家夥一定在騙人!

我們可以看出,王先生家的女兒是為了不上學而撒謊的,因為她知道,如果直接跟爸爸媽媽或老師說不想上學是行不通的,說不定爸爸媽媽還會罵自己。在生活中,孩子們為了避免父母對自己的打罵、老師對自己的批評,都會想出各種理由推卸自己的責任,或掩蓋自己的錯誤,因此而撒謊。

心理學家認為,撒謊從性質上可分為善意和惡意的。對於善意的撒謊,父母應該原諒,並加以正確的引導;對於惡意的撒謊,父母要嚴厲地批評教育,必要時還要有相應的懲罰措施,讓其警醒或改正。

其實,孩子開始撒謊都是善意的,父母如果對撒謊的情況不加分析,不問青紅皂白橫加指責,那麼在孩子的心中一定會產生害怕的心理,慢慢而形成習慣性撒謊。父母期望值過高,態度過於嚴厲,父母自己慣於撒謊和欺騙,都會導致孩子學會撒謊。

那麼,作為父母,碰到孩子撒謊時,應該怎麼辦呢?

坦然麵對孩子撒謊

孩子說了謊,也沒必要教訓他一頓,而應當麵對現實,鼓勵孩子說實話。當孩子真的說了實話後,要就事論事,首先要表揚他的誠實,然後再妥善處理他的錯誤。想辦法讓孩子明白撒謊是沒有必要的,撒謊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可以用別的方法解決問題,撒謊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歡。

故事引導

作為父母,在平時應給孩子多講一些有關誠實的故事,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華盛頓砍樹”等,使孩子認識到為人誠實的好處。當然,反麵的故事也可以講一些,如“放羊的孩子”等。

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

當孩子說謊之後,父母在責備孩子前,不妨先聽聽他們的理由,免得冤枉了他們,因為在許多時候,孩子們撒謊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給孩子一個沒有恐懼的情境

當孩子告訴你,他做了錯事時,先別對他動怒,給他一個接納與同情的情懷,讓他知道犯錯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一個沒有責難的溫暖情境,孩子會知道他實在沒有撒謊的必要。

楊力談養生

父母應以身作則,不要讓自己成為孩子說謊的模仿對象。孩子是善於模仿的,父母在平時一定要謹言慎行,作好孩子的表率,因為“有怎樣的父母,往往會有怎樣的兒女”。

孩子孤獨症的危害及治療

3歲就能背誦幾十首唐詩宋詞,而且還能用簡單的英語對話,今年剛滿7歲的紅紅曾被親戚朋友稱為“小天才”。然而,這個聰明的孩子上小學後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但上課時聽不懂課程,成績也越來越差,老師提問時也一言不發,甚至不肯跟任何人交流。當紅紅的媽媽看到這種情況,趕忙帶紅紅來到心理谘詢中心求助,7歲的紅紅坐在醫生的麵前,無論誰說什麼,她都低著頭不說話,也不看人。最後,紅紅被醫生診斷為是得了孩子孤獨症。

孩子孤獨症又被人們稱為孩子自閉症,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複動作和興趣範圍狹窄為特征的精神疾病。孤獨症無種族、社會、宗教之分,與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無關。據歐美各國統計,每1萬名孩子中有2~13例。美國心理協會調查發病率為0.05%,男女比例約為4:1。據資料顯示,在我國有40~50萬孩子患有孤獨症。孤獨症是慢性病程,預後大多較差,大約2/3的孩子沒有獨立社交能力,不能學會任何獨立的生存本領,無法獨立生活。在5歲以前已發展了有用的語言者,預後較好,高功能水平孤獨症預後良好,部分可上大學或可進一步學習,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