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關注心態——孩子也有心理隱患(2)(2 / 3)

孩子孤獨症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孩子的社會交往障礙

社會交往缺陷是孩子孤獨症的核心。即缺乏與人交往、交流的傾向,有的患兒在嬰兒期就表現出避免與他人目光接觸,也缺少麵部表情。當別人要抱他起來時,往往不會像正常孩子那樣伸出雙手表現出期待別人抱起的姿勢。不主動找小孩玩,別人找他玩時表現躲避,對呼喚沒有反應,總喜歡自己單獨活動,自己玩,也從不會和人打招呼。當與父母離別時無明顯的依戀表情,見到父母時又無愉快的表示,見陌生人也類同見到父母的表情。

他們的孤獨還表現在對周圍的事不關心,似乎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自己願意怎樣做就怎樣做,毫無顧忌,旁若無人。

2.言語發育障礙

大多數患兒沉默不語或較少使用語言,會說會用的詞彙有限,並且即使有的會說,也常常不願說話而寧可以手勢代替。言語運用能力很差,不會主動與人交談,常會自顧自地說話,且話語常用代詞,或為刻板重複的言語和模仿言語。不少患兒不會提問或回答問題,隻是重複別人的問話。

言語音調、節奏的障礙表現為自我刺激地使用言語,常會尖叫,哼哼或發出別人不能聽清或不可理解的“話”,或者自言自語。常用手勢或姿勢語言,或用點頭、搖頭或其他麵部表情來表達某種需求。

3.興趣範圍狹窄以及刻板、僵硬的行為方式

對環境,傾向於要求固定不變或不正常反應,好刻板固定生活行為方式。很多患兒常常在較長時間裏專注於某種或幾種遊戲或活動,如著迷於旋轉鍋蓋,單調地擺放積木塊,熱衷於觀看電視廣告和天氣預報,麵對通常孩子們喜歡的動畫片、孩子電視、電影則毫無興趣,對迷戀物件會終日拿著,數十天如此,如有變動則大哭大鬧表現明顯的焦慮反應,不肯改變其原來形成的習慣和行為方式,難以適應新環境。

多數患兒同時還表現出刻板、重複的行為和特殊的動作姿勢,常獨自來回踱步、自身旋轉、轉圈走、重複地蹦跳,最常見的姿勢是將手置於胸前凝視,常會出現自傷、自殘性質的動作。還會反複觸摸光滑物體,常會將物品先在鼻前嗅一下,甚而對常見物也要先嗅一下。

對視、聽、觸等多種感覺遲鈍或過敏。患孤獨症的孩子有時會聾,對聲音沒反應。正常孩子會被聲音例如狗叫驚嚇,而孤獨症孩子會無動於衷。他們對疼痛、冷熱也不太敏感。

4.智力發育落後

多數智力發育比同齡兒遲鈍,少數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動的某一方麵有的又表現為“智力超常”,如對路線、數字、地名、人名的不尋常記憶力和對日期推算和速算的能力。如有位患兒的認字能力特別強,見字就主動問念什麼,並且隻問一次就記住,為此他能毫不費力地閱讀孩子故事書,但當他要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則存在明顯的困難。這說明孤獨症孩子存在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方麵的低下。

孩子孤獨症的心理幹預及治療:

第一,對孩子孤獨症要采用綜合性的治療方法。

治療上最重要的是教育和行為治療。在教育上,目的是促進對患兒正常行為的教育,特別是社會性行為的矯正,糾正異常行為,如刻板、自傷、睡眠障礙、發脾氣、多動等繼發性症狀等。在行為治療上,重點應該教會患兒有用的社會技能,如日常生活的自助能力,與人交往方式和技巧,與周圍環境協調配合及行為規範,對公共設施的利用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當然,這需要堅持與長期性,因為要讓患兒掌握一種基本技能和習慣,需要半年或更長時間,尤其早期接受教育對患兒是相當重要的。

第二,要給孤獨症孩子以關愛。

我們要改變養育方式,多接近,多關心患兒,給他們以溫暖。這樣,他們才會健康地成長。孤獨症孩子由於存在社會交往障礙,所以更需要愛、身體保護、智力開發和鼓勵,以至還需要特殊的教育,他們才會最大限度地發展起來。如果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忽視了給他們這些需要,或者給得不及時,那麼,他們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