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生活中教會孩子主動發現一些“商機”也顯得尤其重要。張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年輕時曾經遠赴海外留學,國外家長從小就開始培養子女掙錢能力的做法,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對女兒的教育中,他也開始有意識地進行“財商”教育。“我覺得女兒學校裏有一次二手書交易市場的活動辦得就很不錯。”在二:手書交易市場上,孩子們把自己已經讀過的書籍、報刊帶到學校裏,幾個人開設一個小型的書攤,孩子們自己定價、互相侃價,一天的活動下來,張先生的女兒賣書掙了60多元,又用這筆錢買了不少別的小朋友的舊書。
在美國,家長還用許多方式來鼓勵孩子的賺錢行為。當然,這種鼓勵不是讓孩子盡情消費他們賺到的金錢,而是通過一些方式把金錢積累下來,並借機教會他儲蓄或穩健投資等一些最基本的理財技巧。畢竟,能把自己賺來的錢積累下來,還能感受到金錢在儲蓄賬戶裏成長,這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神奇的體驗。
美國猶他州的邁克爾·艾耶斯介紹經驗說:“我兒子16歲時,找到了一份在當地電影院賣爆米花和糖果的零工。我和妻子決定,他在電影院打工每賺到1美元,我們也拿出1美元存入他的個人退休賬戶。1999年,兒子大學畢業時,我們在他的賬戶裏存入了最後一筆錢。7年來,我和妻子用這種方式為兒子投資了1.0682萬美元,現在他的賬戶裏共有1.4684萬美元,這對於一個22歲的年輕人來說,已相當不錯了。”
作為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熟悉複雜的投資工具,並最終學會操作工具。家長可以先和孩子玩“大富翁”類的遊戲,從遊戲中建立起對投資的初始印象,然後介紹給孩子簡單的投資知識。譬如將股票比做一件商品,先教會孩子股票價格漲跌的概念,再帶他們到離家最近的證券交易所,告訴他們大屏幕上紅紅綠綠的意義,然後挑一支耳熟能詳的股票,並讓孩子試著操作一下,告訴他買入價格是多少,賣出的價格是多少,是如何實現盈利,或者怎樣才虧損的。
在了解了投資的表象意義之後,家長的另外一個重要責任就是告訴孩子哪些因素會對價格的波動形成影響。家長切忌通過公式或教學的方式來說教,而應該把投資與現實生活密切結合起來。選擇一些孩子知曉的公司股票,比如家裏電視、冰箱的出產公司,這些出現在孩子身邊的品牌使他們並不陌生,進而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注意所投資公司的相關信息,讓他們知道哪些信息會促使他們的股票漲價或跌價,對投資的錢會有何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孩子自然就學會簡易的股票投資原則了。
其實,家長對於孩子賺的錢不在乎有多少,甚至也不在乎虧損,因為虧損是教會孩子市場法則的必要通道。讓孩子通過操作用自己賺來的錢購買的股票,徹底領會了投資的意義和技巧,這比讓他上多少節關於投資的理論課都來得重要,這才是教孩子理財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