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呢?
在生活中,父母應該先讓孩子了解錢能幹什麼,錢不能幹什麼,正確的金錢觀是理財的第一位。“兒童財商教育應該讓孩子樹立錢不是很重要的意識,讓他們知道錢不是萬能的”。客觀地說,錢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東西,讓我們的許多夢想和追求得以滿足,從而讓我們感到快樂。但金錢不可能滿足人的全部需求。親情、友情、愛情、家庭、健康……這些東西可能比金錢更重要。
因此不應在孩子還沒有形成正確的金錢觀之前,就急著培養他如何通過投資甚至投機來賺錢。可以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一點點告訴他們,投資有不同的工具,有股票,有債券,有基金,要把錢放在不同的籃子裏,對自己的資產進行合理配置。對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來說,告訴孩子堅持基金定投可以讓小錢變大錢,要比直接教孩子去炒股票更好。
我們國家很多家長長期以來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認為早早教孩子金錢和與錢相關的一些事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甚至人生觀,因此不重視孩子財商的教育。其實家長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如果家長不重視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就會有債主、奸商、警方,甚至騙子來替你進行理財教育,那時候恐怕付出的代價就太大了。所以,家長還是提早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吧。
最後,讓孩子享受“賺錢”的快樂
中國的親子理財教育一向簡單,因此在教孩子如何賺錢的問題上,也少有比較成功的經驗。我們常聽父母們抱怨:“怎麼教孩子賺錢呢?幼兒園就教顯然早了點,可進入小學後,學業負擔就開始日益加重,每周能有一天讓他輕鬆地玩耍就不錯了,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教他賺錢的時間和好方式。”
的確,國內相對封閉保守的教育體製使得父母少有理財教育的機會和時間,然而越是這樣,孩子的理財教育就越顯得迫切而且必需。孩子們在入學前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入學後又以每天向父母討要零花錢為收入來源,如此持續下去,孩子很難培養出獨立生活的能力,而當他拿到第一筆收入時,他會因難有恰當理智的分配,而在未來理財生活中陷入財務窘境。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從小培養孩子的賺錢技能呢?通過家務勞動來獲得報酬,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傳統方式之一,這種方式的代表人物是摩根財團的創始人老摩根。
老摩根靠賣雞蛋和開雜貨店起家,發家後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規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錢都必須通過幹家務來獲得,於是幾個孩子都搶著幹家務。
最小的托馬斯因為老搶不到活幹,連每天買零食的錢都沒有,所以非常節省。老摩根知道後對托馬斯說:“你不應在用錢方麵節省,而應去想怎麼多幹活才能多掙錢。”這句話提醒了托馬斯,於是他想了很多幹活的點子,零花錢漸漸多了起來,最後他明白了理財中賺比省更重要的道理。
有些理財學者並不十分提倡通過做家務來獲得零用錢的方式,他們認為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在享受這個家庭帶給他的幸福之外,他還應承擔對這個家庭的責任和義務,而家務就是他必須要承擔的義務之一。當然,家長可以教育孩子,多做一份家務來取得一份應得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