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現實條件探討
財會金融
作者:趙振海
【摘要】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問題成為了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個焦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目標。那麼,我國當前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一般性條件如何,如何進一步加快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呢?本文對上述兩個問題進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 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目前,關於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含義沒有明確的說法。筆者認為資本項目可兌換不是一項策略或某種狀態,而是一項長期的發展戰略。筆者認為可將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定義為:在國內市場經濟體製和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調整的基礎上,通過有序地逐步取消資本管製和外彙管製,實現國家保證任何人享有無限製的通貨兌換權和資本的經濟權益,達到國內外資本的自由流通。
對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彙兌安排與彙兌限製年報》來看,目前我國不可兌換項目有4項,占比10%,主要是非居民參與國內貨幣市場、基金信托市場以及買賣衍生工具;部分可兌換項目有22項,占比55%,主要集中在債券市場交易、股票市場交易、房地產交易和個人資本交易四大類;基本可兌換項目14項,主要集中在信貸工具交易、直接投資、直接投資清盤等方麵。總體看,目前中國資本管製程度仍較高,與實現資本賬戶開放還有較大距離。
一、資本項目可兌換的一般條件及當前我國的現狀
一般認為,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至少要包括一國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穩健的金融體係、充足的外彙儲備、適度的彙率水平、健全的微觀經濟主體等基本條件。但這些條件並不是決定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成敗的絕對因素。
1.穩定的宏觀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末GDP達到56.88萬億,並長期以來保持著領先他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近年來我國一直保持了較低的通脹率,實現並保持了快增長、高效益、低通脹的發展格局,2013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僅為2.6%;城鎮登記失業率僅為4.05%,遠低於7%的國際警戒線;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13年公共財政收入12.91萬億元,同比增長10.1%,財政赤字占GDP比重1.86%,同比僅上升0.22個百分點;企業家信心指數2013年四個季度分別為122.4、117、119.5、117.1,雖有波動,但始終在臨界以上區間運行。
2.穩健的金融體係
目前我國金融管理與監管體係已形成了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各司其職、有效協調的管理與監管機製。截止2013年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00%,撥備覆蓋率282.7%,資本充足率12.19%,其中核心資本充足率9.95%,遠高於巴塞爾協議III標準。2012年人民銀行組織的我國17家具有係統重要性的商業銀行開展的2013年度金融穩定壓力測試的主要評估結論認為:信用風險方麵,銀行體係對信用風險的抗衝擊能力較強,但部分包括房地產貸款、表內外理財等領域穩健狀況值得關注;市場風險方麵,銀行賬戶利率風險可控,利率風險對交易賬戶的影響較小,彙率變動對銀行體係的直接影響有限;流動性風險方麵,即使在重度衝擊下,隻有1家銀行流動性比例不滿足監管要求。
2013年7月人民銀行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下限,10月正式發布《貸款基礎利率集中報價和發布規則》,這是我國向最終實現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推進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場體係”的要求,包括民間資本涉足銀行、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建立、金融創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等等,體現出新一屆黨中央加快金融穩步改革的決心與信心。
3.充足的外彙儲備
關於我國的外彙儲備是否充足問題,筆者在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我國外彙儲備適度規模問題研究》(2006)中進行過闡述,結論是我國外彙儲備規模水平遠高於適度外彙儲備規模水平。自2006年我國外彙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關口後,接連於2009年、2011年分別突破2萬億美元、3萬億美元,2013年末達到3.82萬億美元,穩穩占據世界外彙儲備第一大國的位置。
我國外彙儲備規模水平也遠遠高於國際上通行的充足的外彙儲備量的要求,即外彙儲備額占年進口額的比重最少不得低於20%,一般應維持在30%40%上下。2013年末,我國進口總額1.95萬億美元,外彙儲備額占當年進口額的比重為195.9%,遠高於通行儲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