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
經濟研究
作者:韓鑄
【摘要】 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以年均9.9%的經濟增長速度,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奇跡。然而在我國整體經濟大幅增長的同時,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卻在不斷加大,在此基礎上,本文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及影響,經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 國民經濟;區域經濟;區域經濟差異;影響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邁入和諧小康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但由於我國地域寬廣,地理條件複雜,在改革開放後,因為資源稟賦和國家投資傾斜的重點不同,致使我國區域間經濟差異越來越大。區域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將嚴重製約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因此,研究中國區域經濟差異因素和發展對策,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為我國現時期的重大經濟發展目標,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十分具有其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
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背景分析
目前,在經濟全球化這個大的國際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共同關注的一個現象,同時,如何攻克經濟發展區域差異,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研究中最熱烈的課題之一。我國由於地域狀況及經濟製度的特殊性,研究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就變得更為重要。
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便成為製約我國整體經濟實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並且時至今日,這種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仍在呈現出逐漸加大的趨勢。基於此,國家提出了平衡二元經濟的戰略,以解決東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協調現象。在現今經濟爆炸的時代,挑戰與機遇並存,中國經濟發展在適應世界經濟的大前提下,更要扭轉被動局麵化為主動,建立適應現今經濟的區域經濟體係,早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一體化。
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各區域經濟的發展都很巨大,獲得了非常輝煌的成就。但與此同時,由於我國在自然條件、曆史背景、社會發展程度等種種自身因素的限製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越來越大。具體體現在:
(1)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改革開放後,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從均衡發展向非均衡發展的整體戰略的轉變,再度擴大了建國後已經縮小了的區域經濟差異,並且越來越大。
(2)社會發展與城市文化水平的差異
我國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發展水平差異大,東部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和小城鎮建設遠高於中西部地區。
隨著我國總體經濟的發展,西部與東部在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在逐漸拉大,並且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所有製結構導致的差異
根據1993年的數據資料統計表明,西部10個省區除新疆外,其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國收入水平平均數以下,最低的貴州僅為全國平均數的46.2%,而上海的人均GDP竟高達貴州的9.5倍。
東部地區非國有化的比重大,而西部地區是國有製經濟比重大。東部地區的鄉鎮企業發展,無論是在發展時間還是發展數量上都遠遠高於中西部地區。
三、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影響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