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圈循環經濟問題及對策研究
經濟研究
作者:李正旺 徐冰
【摘要】 本文從武漢城市圈循環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總結了武漢城市圈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與成就等方麵的發展現狀,並結合現狀指出當前本地區循環經濟過程發展中存在的基本概念界定不嚴、社會層麵尚待完善、政策手段相對不足、法律體係亟待健全、靜脈產業的支持不夠、評價體係急待構建等方麵的問題,同時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將環保納入到循環經濟體係、加強社會層麵循環經濟建設、嚐試發行環保彩票籌措資金、加大政府采購循環產品力度、健全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係、積極支持靜脈產業快速發展、全麵構建循環經濟評價體係等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 武漢城市圈;循環經濟;問題;對策
根據黨的十七大及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武漢市2010年2月提出大力推進實施“在新一輪國家戰略中大跨越大發展”戰略,不斷深化對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東湖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相關問題的研究,而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手段,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因此,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研究循環經濟的相關問題意義重大而深遠。
就武漢城市圈而言,建設“兩型”社會已經有近四年的時間,循環經濟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當前,循環經濟發展領域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結合本地發展的實際狀況,找出當前存在的相關問題,並借鑒發達國家或發達地區的寶貴經驗,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促進該地區循環經濟不斷地完善與發展。
一、武漢城市圈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關於武漢城市圈循環經濟發展現狀的介紹,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來看:一是政策支持,涵蓋了中央、湖北省及武漢市關於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政策,二是成就取得,介紹了武漢城市圈政府部門關於循環經濟方麵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績。
(一)政策支持
2007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於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通知指出“盡快形成有利於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製機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而循環經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由之路。
2008年10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總體方案》,方案在第二部分——“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重點內容中從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財稅金融等多個方麵的體製機製創新的角度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2008年底,武漢市人民政府製定了《武漢市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方案明確指出要創新循環經濟發展機製,並提出探索建立不同層麵的特色循環經濟體係,探索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係,探索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係,探索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體係等具體措施。
(二)成就取得
回顧近四年的建設,武漢城市圈依托東西湖區、青山區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區,積極探索跨區域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製定了青山陽邏鄂州大循環經濟示範區實施方案,在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形成了鋼渣利用、磁性材料、粉煤灰利用、中水回用、工業餘熱利用等循環經濟產業鏈,同時全麵啟動了黃石、大冶、潛江等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建成了武漢城市圈廢電池回收網絡。
經過近四年的建設,武漢城市圈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武漢市為例,截至“十一五”期末,武漢市主城區建成11處汙水處理廠,遠城區區區都有汙水處理廠,中心城區汙水處理率達到92%。長山口和漢口北兩座垃圾焚燒廠投入運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實施“城市清潔空氣”工程,完成燃煤鍋爐的改燃、拆除978台。加大揚塵汙染整治力度,對大型建設工地采取自動監控措施。設置廢舊電池超市回收點200個、回收箱8000多個,平均每天收取廢舊電池0.5噸,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率達到6%。加強農村汙染防治和農村飲用水源安全環境保護,加強礦區汙染控製和生態環境修複。2010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為14.83萬噸和11.89萬噸,較2005年分別削減11.98%和15.43%。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9.2%,較2005年提高4.2個百分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84天,優良率達到77.8%,較2005年提高3.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