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發展動力機製的研究綜述
經濟研究
作者:趙律 魯成 劉仲啟
【摘要】 區域投資理論突破了國際間資本流動導致對外直接投資的傳統貿易理論框架,突出了知識資產和技術優勢在企業、市場和區域中的重要作用,但不能很好解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的產業分布或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
【關鍵詞】 不可逆投資理論;區域投資理論;商圈發展動力機製
一、投資基礎理論研究階段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文指出“投資量乃定於資本之邊際效率與利率之比較也。”其貢獻是提出了資本邊際效率(MEC)和投資邊際效率(MEI)的概念,推導得出投資水平取決於利率的結論。但其利率決定投資水平的觀點並沒有被實證所證實,其在實踐中的應用價值上的研究有較大的局限性。
後凱恩斯主義認為:產出(或利潤)才是決定投資水平的關鍵因素。包括英國經濟學R·F·哈羅德提出了著名的簡單加速理論模型——哈羅德模型和庫約克提出的伸縮型加速投資理論。前者發展了凱恩斯主義理論,提出新的觀點,但其構造的投資函數忽略了投資時效問題。而後者雖然改進了簡單加速理論模型。但過於注重產出(或利潤)的作用,而忽視其他經濟因素對投資的影響,有一定的片麵性。
二、投資不可逆性理論研究階段
這一階段是從70年代初到上世紀80年代。在目前西方流行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影響較大的是q理論和不可逆投資理論。
1969年托賓提出了q投資理論:不僅考慮了利率,還考慮了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對企業投資價值的評價。該理論把企業投資價值問題的研究放置於資本市場均衡研究的框架體係內,提出一套有關企業投資價值理論,彌補了傳統的企業投資理論忽略了資本市場的作用的局限性。
1968年Arrow提出的不可逆性觀點:在不確定性條件下,不可逆性在資本和它對利潤的邊際貢獻之間嵌入一個楔子。Bertola和Caballero發展了一個模型,研究了不可逆性在總投資中的含義。伯南克在《不可逆性、不確定性和周期性投資》中指出:投資之不可逆性經常迫使投資者等待,或者花費更多時間和支付更高成本、以獲得盡可能多的投資信息。伯南克投資理論的“壞消息原理”,亦是金融加速器機製的重要思想源泉。
三、區域投資理論研究階段
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發展起來的區域投資理論理論認為:各國的產品和生產要素市場是完全的,資本從“資本過剩”的國家流向“資本短缺”的國家,國際資本流動的根本原因在於各國的利率差異。後來的學者研究並形成了壟斷優勢理論、寡頭壟斷行為理論、市場內部化理論、品生命周期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等流派。
90年代,波特認為:在國際市場上成功的企業,往往是那些成功地將在國內擁有的優勢擴展到國際市場上的企業。同時按照波特的觀點,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因素,地理區位條件、社會文化差異性和政府優惠政策等因素,對外商投資的區位選擇也有重要的影響。
區域投資理論突破了國際間資本流動導致對外直接投資的傳統貿易理論框架,突出了知識資產和技術優勢在企業、市場和區域中的重要作用,但不能很好解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的產業分布或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