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國高等教育及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啟示(1 / 3)

法國高等教育及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啟示

高教論壇

作者:於開元

【摘要】 在我國現有辦學模式下,民辦高等教育如果無法維持一定的生源數量,那就無法保障學校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轉;但是,如果一味隻追求數量而不顧質量,未來民辦高等教育隻能走上一條不歸路。通過對法國高等教育的考察,希望能為解決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兩難”問題,從而使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提供一點借鑒。

【關鍵詞】 法國高等教育;雙軌製;精英教育;中國民辦教育;啟示

1 引言

改革開放以後,民辦教育在我國的發展如雨後春筍欣欣向榮,並且形成了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不同層次的辦學模式。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羽毛漸豐,和公辦教育一起構成了中國教育的大格局。初等教育方興未艾,魅力不減,特別是在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在當地幾乎都是執教育之牛耳;但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卻因先天的不足和後天競爭的激烈,不僅在生源、經費、師資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麵難盡如人意,而且在辦學目標和辦學方向上也“迷失”前途。可以說,目前是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期”,也是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比較困難的時期。如何盡快走出這一困境,重新打造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又一輝煌,是很多民辦高等教育管理者日思夢想的追求。放眼全球,法國高等教育的雙軌製體製和辦學模式給破解這一謎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法國高等教育的辦學特色

法國高等教育的曆史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1~13世紀的西歐。1789年的資產階級大革命成為法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拿破侖執政期間,淩亂的教育體係在他的整飭下變得井然有序,中央集權的教育領導體製得以確立。1808年拿破侖政府頒布的《大學組織令》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高等教育辦學體製。1896年頒布的《高等教育法》開創了法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先河。隨著20世紀90年代末法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民主化和現代化,從2002年起,法國根據博洛尼亞宣言對學製進行了逐步改革,形成了“LMD”新學製。與歐美其他國家高等教育體製最大的不同是,法國的高等教育不是單線的,即隻有大學,而是在大學之外還有一套精英高等教育體係,並且與大學並行。所以,法國的高等教育體係是雙軌製。兩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招生製度、教學安排和行政管理等各具特點。

2.1 法國高等教育的“雙軌製”

法國高等教育以中央集權製、嚴格的升級製度等為特色。這種特色既有別於英國牛津、劍橋長期恪守博雅教育係統、辦學理念的相對保守,也迥異於柏林大學教學與科研的相統一,是在長期的複雜而深刻的高等教育體製內在慣性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相博弈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動態平衡,即法國高等教育是以高等專業學院(Les Grandes Ecoles,即大學校或大大學,意為大學中的大學)與綜合性大學(Les Université)並存,尤以高等專業學院為其精華的近代“雙軌製”辦學模式。

綜合性大學在法國整個教育體係中,雖然數量少(87所,隻占法國高校總數的10%左右),但卻容納了全國70%以上的大學生,所以,綜合性大學肩負的是法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任;綜合性大學分布在法國各個城市,這些學校涵蓋了幾乎所有的學科領域,可頒發學士、碩士、博士在內的各類文憑。高等專業學院,是法國廣義上的“大學校”,包括工程師學院、商業學院、大學技術學院、大學師範學院等,尤以工程師學校在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社會對工程師證書有一種近乎崇拜的認同感,工程師學校的畢業生在法國有很高的就業率和社會地位。著名的有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巴黎路橋學院、巴黎高等礦業學校、巴黎高等電信學院、裏昂中央理工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等,目前共有952所,在校學生12萬~13萬。所以這類學校的特點是規模小、數量多,入學嚴格,淘汰率高,但非常有聲譽。

除了上述2種類型外,法國還有高等工科院校、高等職業學校、開放性大學、遠距離教育等其他類型的高等教育,這些教育進行的主要是短期的工科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其中,終身教育的理念就起始於法國。

總之,法國的高等教育以大眾化、精英化,輔以多元化的“雙軌製”辦學模式為特色。近年來,這種模式雖然受到了市場經濟的衝擊(國際上的影響力遠不如其對手——英美高校,在留學市場上僅能吸引7.3%的留學生),其嚴格的選拔製度和極高的淘汰率以及較低的科研產出也受到了國內外各種聲音的質疑,但法國人依舊情有獨鍾,堅持著自己的選擇。如巴黎市副市長米西卡(Jean Louis Missika)就表示“它們(高等學院和大學)必須保持各自的獨立性。高等學院在教學方麵做得非常出色,不過我們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加強它們的科研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