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寫作》課程中“計劃”的教法探析
高教論壇
作者:邢澤靜 朱雙榮
【摘要】 寫作課程因為受教學內容的限製,在授課形式上相對單調,長期以來很難擺脫“先講後寫”的枯燥模式。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探索了一些新的教法,主要以“計劃”為例進行解析,期望可以對寫作課的全新授課模式提供一種嚐試。
【關鍵詞】 應用寫作;計劃;目標
在《財經寫作》課程中,“計劃”的授課方法看似簡單,但卻有很多教法值得探討。筆者長期擔任本學院寫作課程的教學,在實踐中摸索出幾點體會,在此與同仁共享。
一、濃墨重彩地渲染計劃的重要性
計劃的重要性在課本上被歸結為“避免行動的盲目性”等。如果僅是泛泛地講解計劃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則課堂會流於單調刻板。為此,我引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古語來佐證,例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或是《朱子家訓》中提到“宜未雨綢繆,毋臨渴掘井。”此外《禮記·中庸》中也提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這些古代聖賢的經典論斷都能很有力量地證明事先做計劃的重要性。
除了這些古代名言,還可以找到不少現代的警句來說明計劃是多麼重要。如哈佛大學的校訓就是:機會永遠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居裏夫人曾經說過:機遇從不光顧沒有準備的頭腦,弱者坐待良機,強者製造時機。富蘭克林也有這樣的名言: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用這些名人名言來渲染計劃的重要性,能夠避免教學的空洞乏味,不僅說服力強,而且增加了課堂的感染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突破難點,選準“目標”
製定一個計劃並不是很難,但很多單位和個人往往在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會感到完成目標的難度。這是因為在製定計劃時,“目標”設定得不夠準確。目標過低,計劃失去製約行動的實際意義;目標過高,導致不能完成任務,久而久之,當事者會逐步喪失信心,別人也會質疑計劃實施者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學中將“如何製定一個科學合理的奮鬥目標”作為授課的難點,並與學生共同分析,最終達成共識,即製定目標的原則應該是量力而為。目標指導行動,因此,目標是計劃的靈魂,一個符合自身條件的精準的目標,才是最好的。
那麼,怎樣才能判定一個目標是否適宜呢?教學中我首先會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這種自我評估可以包含很多方麵,如專業學習、課外閱讀、健身娛樂、社交實踐等。進入大學後,學生普遍心緒浮躁,利用這樣的課堂環節給他們一個自我反觀和剖析的機會,使其真正認識到自己究竟處在哪一個層麵,還存在多大的進步空間,以此為基礎再來設定奮鬥目標,這樣的目標一定是契合自身水準的可行性目標。為了形象地示範不合理目標,我選擇了網絡上流傳的一則笑話作為教學素材:有個人被任命為一單位的副職後,做了一份工作計劃,簡稱“四大工程”:給長城貼上瓷磚,給赤道鑲上金邊,給太平洋加上欄杆,給珠穆朗瑪峰架個電梯間。由此讓學生在讀罷故事的笑聲中明確目標應結合實際的道理。
為了講解目標的重要性,我還選取了《遊泳的故事》和《馬拉鬆運動員的故事》兩則小文作為課堂輔助資料。遊泳的故事講的是在濃霧彌漫中,一個43歲的女人準備從太平洋遊向加州海岸。遊了15小時之後,她放棄了。人們都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堅持。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麼也沒看不到。她放棄的地點,離加州海岸隻有半英裏!後來她說:“令我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第二個故事講的是日本著名的馬拉鬆運動員山田本一的真實經曆。他在自傳中這樣寫到:“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標誌是銀行;第二標誌是一個古怪的大樹;第三標誌是一座高樓。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結束。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裏的賽程,被我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跑起來就輕鬆多了。開始我把我的目標定在終點線的旗幟上,結果當我跑到十幾公裏的時候就疲憊不堪了,因為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