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用教材培養學生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方法(1 / 1)

利用教材培養學生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教研探索

作者:馬占祿

語文研究性學習,還是要以學校和教室為主要空間,以語文教材為主要載體。即,善於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研究價值。具體說來,以教材為依托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深入研讀課文,探究文本蘊義

語文教材裏的每一篇文章既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積累優秀語言的材料,同時還可激發他們對未知領域的積極探索,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引導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要指導學生研究教材,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選取不同視角去挖掘教材蘊含的意義。比如,閱讀鬱達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有的同學被作者清新典雅、酣暢淋漓的語言風格打動,可確立研究專題《優美的文辭,雋永的意味》;有的同學對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的神韻的手法非常欣賞,可確立研究專題《一切景語即情語——談散文創作中的情景交融》;有的同學思路很開闊,從鬱先生筆下的“秋”聯想到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們對“秋”的鍾情,可確立研究專題是《秋,怎一個“愁”字了得》;有些文學素養較高、思想深刻的同學從文中讀到了作者的平民意識,感到了一重文化氣息,可確立研究專題《從〈故都的秋〉感受人文精神》等等。

每一種文學樣式都有其獨特的表現手法,老師可以指導學生抓住每種文學樣式的特點對作品進行研究,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

二、多篇課文串聯,進行比較探究

比較,既是閱讀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較探究,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或者有一定聯係的著作、文章放在一起比較,分析探究其共同性和特殊性的一種學習方法。

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學習,要學會找準閱讀的比較點,進行求同辨異的探究。比如,學習魯迅的小說《呐喊自序》,即可以讓學生對這篇小說主旨進行分析,讓學生從文章中了解魯迅在棄醫從文過程中的思想變化和棄醫從文拯救落後人們的靈魂的重要性,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作者為什麼要從文。在文章中同樣可以看出魯迅在這一時期的思想,可以看出他雜文基調是戰鬥性的,他不是為文章而戰鬥,而是為戰鬥而做文章,從而也具體體現出魯迅革命性的一麵。又可以把這篇文章同他同一時期的文章進行比較,使學生更進一步的了解魯迅同期的思想和認識,學生自己就會對魯迅雜文的思想和藝術價值有所了解。提高學生對魯迅的雜文藝術的認識。也可以讓學生把這篇文章和魯迅的其他文章進行對比,如與《拿來主義》進行對比,讓學生明白不同時期,其文章思想的不同,文章風格不同,語言風格也大為不同。同樣可以把魯迅的雜文與他小說、散文在語言風格上進行對比,從而使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麵了解魯迅,認識魯迅。這樣多角度比較探究,定會讓學生學有所獲,研有所得。

比較探究,既需要比較開闊的視野,又需要辨證的分析能力,不僅僅讓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利用教材在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學習中培養學生研究意識,比盲目地做大課題更實在,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