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小學生數學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1 / 1)

探究小學生數學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教研探索

作者:馬玉蘭

一、優化課前預習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預習是指學生運用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在科學的思維方法指導下,去開展觀察、記憶、聯想、辨析、比較等思維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主動學習新知識的過程。為了優化課前預習活動,教師需加強預習指導,首先要改變那種讓學生記下學習目標,把新知識標題變成問句的簡單做法,而應將思維焦點定位在學生的疑惑”上,切合學生實際水平及承受能力的問題,設有啟發性的、讓學生“跳一跳就”夠得著”的問題。因而教師需要優化課前預習活動的設計。

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

1、轉變觀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需立足於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牢固確立“學生第一、以學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擺正教師,服務主體、為學而教”的課堂教學地位,以突出主體,發展主體。

2、營造良好氛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供環境保障。在民主、和諧,開放的氛圍中,學生的求知熱情和創造靈感才得以發揮,提問得到鼓勵,不同的見解得到重視,學生自然會勇於質疑。長此以往,學生必將養成多思、質疑、求真的習慣。

3、創設情境,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供契機。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情況,創設課堂教學最佳學習情境,能夠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供契機。創設問題情境能觸動學生主動地思考、探索和討論。教學中,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或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不一致的問題能起學生的興趣、懸念、疑慮;恰當的問題,能使學生展開聯想;合適的問題情境,能觸動學生反思,觸發學生開展討論。

三、開展專題性學習,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學習習慣的養成,關鏈要讓學生多實踐,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時間保證。在這一方麵,開展專題性學習為學生自主探索和實踐提供了機會。在專題性學習中,教師要堅持把提出問題的權力讓給學生,把自主實踐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互相探討過程中質疑問難。讓學生通過搜集材料,觀察特征,並具體地進行思考,分析和探究,並發揚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關係,以解決間題。研究性課程的開設,使我們培養學生的學習慣從課堂延伸到了專題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之中,為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提供了空間。

四、個案研究,加強分類指導

學生是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個體。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特征、個性品質因人而異,學習習慣也各不相同。因而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必須以學生的個性特征為基礎,以個案為線索,尋找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並幫助學生校正學習中的不好行為和缺陷,通過對個案的分類指導來形成方法。為此應進行兩類個案研究:一是有特征的個案:主要指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突出,或處於落後地位的個案;二是突變的個案:指學習成績、學習能力有明顯改變的個案。通過對學生學習習慣的研究,積累個體資料,為培養學生良好數學學習提供素材,以個體發展帶動群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