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中生“談文色變”泛泛談(1 / 2)

初中生“談文色變”泛泛談

教研探索

作者:馬麟恩

【摘要】 厭倦、恐懼作文是初中學生現狀,如何改變現狀:要有長遠計劃;激發興趣;積累素材;進行循序漸進訓練

【關鍵詞】 初中;作文;談文色變;興趣;閱讀;生活;積累

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僅因為在中考中作文分數差不多占到了“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因為作文水平直接反映出初中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然而,如此重要的作文學生卻不喜歡,甚至厭倦,談作文而色變。老師一布置作文便怨聲載道,左右為難,不得已的情況下隻能東拚西湊,勉強成文。而拚湊出來的文章或內容空洞、或情感蒼白、或簡單無味、或文體錯亂。

造成初中生“談文色變”的原因主要有:為了某種特定目標和需要而寫作(即中考)、作文教學與生活分離、學生閱讀量少、教師急功近利,一味強調“技巧”,忽略包含觀察、認識、記憶、思維和表達等多個緯度。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筆者在作文教學中,著重從以下幾方麵進行嚐試:

一、要做好初中作文教學三年總體規劃,實行循序漸進訓練

實施作文教學首先必須明確作文教學的目的、目標。如果隻為中考作文而教學,勢必會禁錮學生的思想,扼殺學生寫作的自主、自由。作文教學要著眼未來,為學生終身學習、發展服務。為此,每一屆的作文教學我都認真做好三年總體規劃,做到循序漸進的訓練。按三步方略:“會寫”“寫真”“寫奇”。

“會寫”,就是讓學生掌握寫作的一般性規範,即寫作的基本知識。這個階段要教給學生必要的寫作知識,包括審題、立意、選材、結構等。通過學習範文、仿寫、改寫、縮寫、擴寫等訓練讓學生“會寫”。

“寫真”。就是在“會寫”的基礎上讓學生不拘一格的練筆,自由馳騁。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去熱愛生活、擁抱生活,讓他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曆所感由衷地發為聲、行為文,讓他們有話要說,不吐不快,學會自我感動。

“寫奇”,這是作文教學最終要提升的一個新高度。“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最忌平淡無奇。要鼓勵學生理性思考,大膽創新。創新意識是中學生應培養和具備的優良素養,隻有多角度、多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不斷提高他們的作文素質。

二、把作文興趣還給學生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動力,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必要前提。學習興趣是課程的情感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激發並強化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是作文教學成功的關鍵。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麵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

1、言傳不如身教,用榜樣力量感染學生

學遊泳,教練要做示範動作。中學作文教學,老師除了辛勤舌耕,還應該動動筆,作文示範,象教遊泳那樣“下水指導”。語文老師如能動手寫文章,用自己的得失甘苦,經驗教訓去啟發和指導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由怕作文到愛作文,那樣效果一定會很好。基於這種認識,我從作文教學的需要嚐試練寫各種體裁的文章,為提高學生寫作水平而練,並把已發表或未發表的文章印發給學生。因為我所寫的大都是他們身邊的人和事,他們熟悉,所以很感興趣,往往是爭先恐後去閱讀。讀後他們恍然大悟:原來作文是這樣寫的(可寫身邊的人和事)。實踐證明,“下水作文”能較好地拂去蒙在學生心理上對作文的恐懼症和厭倦感的灰塵,能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實踐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