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教育研究
教研探索
作者:孟博麗
【摘要】 不少同學進入高中之後很不適應,例如高中數學的內容多,抽象性、理論性強等等,所以,高中學生就必須“會學”,要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能提高數學學習成績。
【關鍵詞】 高中數學;聽課效率;學習習慣
高中是走向大學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教學和學習的任務都很重,高中數學的課業負擔重、邏輯性強,對學生的理解力要求更高。這就要求教師要檢查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
一、注重創設問題情境
新課標中已經指出,數學教學應使生活實際和課堂教學緊密聯係起來,從學生的生活中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點出發,創建有趣、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找到數學問題,使數學知識生活化、具體化。隻有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例如:在引入對數的概念時可用“一張紙對折20次能否比珠穆朗瑪峰高?”;引入排列的概念時可用“五個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兩點確定一條直線”早就被不懂數學的木工師傅在彈墨線時得到應用;房屋屋頂支架、自行車三角架、三角板等都是應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
二、提高課堂聽課效率
學習期間,在課堂的時間就占了一大部分。因此聽課的效率如何,決定著學習的基本狀況,提高聽課效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課前預習能提高聽課的針對性。預習中發現的難點,就是聽課的重點。讓學生對預習中遇到沒有掌握好的有關的舊知識,進行補缺,以減少聽課過程中的困難,有助於提高思維能力,預習後讓學生自己進行比較、分析,既可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又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聽課過程中的科學。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3.特別注意課堂的開頭和結尾。講課的開頭,一般是概括前節課的要點,指出本節課要講的內容,是把舊知識和新知識聯係起來的環節,結尾常常是對一節課所講知識的歸納總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本節知識方法的綱要。
三、借用建模提高感悟
教學中通過建模,讓學生感悟數學的應用價值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的需求中產生的,這就需要數學建模,數學建模和數學一樣有著悠久的曆史。在古老的數學模型裏有歐幾裏得幾何、化學中的元素周期表、還有物理學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麥克斯偉方程組等全是數學建模的典範。當今時代,在計算機的幫助下,生態、地質、航空等方麵數學建模都有了更廣泛的應用。因此,從客觀上講,要培養現代化的高科技人才、數學建模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時代賦予數學建模更加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運用數學建模,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據調查顯示,很多學生對數學建模表現出很大興趣,同時也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對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從而體現出數學的魅力,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更濃厚的興趣。
四、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
高中數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算能力確要“活”,要看書並要做題還要總結積累,教學中進行一題多解思考,優化運算策略;邏輯思維能力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要求較高,使用歸類、歸納策略,區別好幾個概念:三段式推理、四種命題和充要條件的關係;空間想象能力對平麵知識的擴充既要能鑽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立體幾何,體會圖形、符號和文字之間的互化;要重視應用題的轉化訓練,歸類數學模型,體會數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