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梁漱溟的“中國社會結構特殊論”(1 / 3)

論梁漱溟的“中國社會結構特殊論”

思政研究

作者:田強偉

【摘要】 梁漱溟“中國社會結構特殊論”是中國社會學史上的一筆巨大財富,他對中國社會的認識極其深刻而獨到,特別是對中國社會結構中“倫理關係”的重視,不僅拓展了中國社會結構的研究視野,更為研究倫理關係因素在現代中國社會結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礎。本文主要梳理了梁漱溟“中國社會結構特殊論”的形成過程、理論核心內涵及。

【關鍵詞】 中國社會結構特殊論;社會結構;梁漱溟

在中國社會學史上,梁漱溟是極為重要的人物。“中國社會結構特殊論”是他對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判斷,也是他觀察和思考中國社會問題和開展鄉村建設運動的理論基礎。“中國社會結構特殊論”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闡明了他對中國社會結構的獨特看法。雖然時過境遷,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梁漱溟的努力探索對於我們更加深刻認識當今的中國社會結構,仍是十分有價值的。

一、“中國社會結構特殊論”的形成

梁漱溟的“中國社會結構特殊論”之基調奠定於《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1),在《中國民族自救運動的最後覺悟》(1930)中醞釀、在《鄉村建設理論》(1937)明確提出、在《中國文化要義》(1949)中得到充分展開、闡述和完善。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乃梁漱溟終生學術邏輯奠基之作,基於文化本體主義和東西文化觀視角,他得出中西方文化有著不同的精神氣質,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演變路徑。西方社會生活的展開基於民主法治,而中國基於“尊卑大小”的倫理。西方社會中個人是自由、平等、歸屬於各種團體的;而在中國社會,每個人都有各自歸屬不變的倫理關係,人們的社會行為受倫理關係規定。

《鄉村建設理論》對“中國社會結構特殊論”首次做了明確而完整的闡述。梁漱溟認為“假如我們說西洋近代社會構造為個人本位、階級對立;那麼,中國舊社會構造可說為‘倫理本位、職業分立’,……這八個字說盡了中國舊時的社會結構是一很特殊的結構。”

《中國文化要義》是梁漱溟關於中國社會結構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該書中梁漱溟對“中國社會結構特殊論”做了最為詳細和豐富的闡述,使該理論更深刻更詳實更完整。

縱觀梁漱溟關於中國社會結構思想的形成,梁漱溟始終堅持文化本體主義,從中西方文化觀視角展開分析。從文化分析到倫理秩序,再延展到社會結構分析,文化是梁漱溟分析中國社會結構的邏輯起點,正是如此他才看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特殊性。

二、“中國社會結構特殊論”的內容

梁漱溟在《鄉村建設理論》和《中國文化要義》中一再闡述中國社會結構的兩大特征:一是倫理本位的,倫理關係是維係社會生活的基礎;二是沒有階級對立,隻有職業分立。“倫理本位”和“職業分立”使中國社會結構明顯不同於西洋社會結構,成為一個極為特殊的社會結構。

(一)“倫理本位”

梁漱溟認為“西洋人始終過的是集團生活;從前的集團是教會,現在的集團是民族國家;所謂個人實從團體反映而見,所謂個人主義實對團體主義(社會主義)而言”;自中世紀以來,西方就不斷在追求個人主義的個人本位和追求團體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本位中搖擺。較之於西方社會,舊中國“最缺乏集團生活,也就無從映現出個人問題”。故中國人也就沒有“社會”、“個人”的概念,“中國所有的恰好是這兩個極端的中間環節,那就是倫理關係”。所謂倫理,“倫,即倫偶之意,就是說:人與人都在相關係中。人一生下來就有與他相關係的人(父母兄弟等),人生將始終在與人相關係中而生活(不能離社會)。既在相關係中生活,彼此就發生情誼。……一切相關之人,莫不自然有情。因情而有義。父義當慈,子義當孝,兄義當友,弟義當恭,夫婦、朋友乃至一切相關之人,隨其親疏、厚薄,莫不自然互有應盡之義。倫理關係即是情誼關係,也即表示相互間的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