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1 / 2)

試論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社科縱橫

作者:劉瑩

【摘要】 文化產業是以創意為源頭,是一種環境汙染小、資源消耗低的綠色產業。鑒於其開辟脫貧致富新途徑、拉動就業等方麵的社會價值,文化產業被視為開辟脫貧致富新途徑、轉變發展方式的新增長點。現如今,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尤其落後,製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要從新興產業的整體布局和宏觀思路出發,從高起點上對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途徑進行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 農村;文化

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絕大多數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還有相當一大部分已經邁上小康之路。許多地方的農民群眾已經不滿足於吃飽穿暖,他們想享受與城裏人一樣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於主客觀條件的製約,農村的文化建設從總體來說還比較薄弱,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還難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突出表現在:

第一,農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單調,文化消費偏低。農民勞作之餘,除看電視外最主要的消遣活動是串門、聚眾喝酒、打麻將等活動。農閑時節,賭博現象比比皆是。多數農民沒有文化消費概念。

第二,農村文化隊伍力量薄弱。農村專業文化幹部人員少、待遇低、水平不高。盡管鄉有文化站,但專職幹部不專用,經常被抽調去做其他應急的工作。而村裏的文化室多是為創建而設,一室多功能,隨上級部門的檢查而改變。這嚴重製約了農村文化工作的正常開展。

第三,目前的鄉鎮文化活動缺乏吸引力。很多地方把新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簡單的看成給農村多送幾場慰問演出,給農民多放幾次電影等等,卻沒有考慮送出去的文藝給農民到底能帶來多大的效應,能多大程度促進當地的精神文化建設?這樣的送文藝能解決農民一時的胃口,卻不能解決農民一世的胃口。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村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的順利發展。

第四,近年來,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農村隻留下老少兩頭,發展動力不足。農村的老年人雖對當地人文曆史熟悉但難以有精力將其發揚,不可能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兒童更不可能,而能夠承上啟下的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不僅不能使當地優秀文化發揚光大反而會導致農村優秀文化難以傳承從而消亡,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二、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措施

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本文作者針對所在地區部分農村的深入調研分析,提出如下發展對策:

第一,政府要為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提供政策保證。完善的政策法規體係,是農村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政府的政策法規體現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導向,創造農村文化產業的優良環境,是政府履行對文化產業公共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手段。文化產業是通過市場化進行運作的,政府的政策法規為農村文化產業提供公平規範競爭發展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