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理論研究
作者:張寶劍
【摘要】我國是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擁有博大深邃、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大力弘揚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助於塑造國民良好的人格素養和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加強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有利於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
【關鍵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價值
文化的發展過程有其內在的生長規律性,可以說,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具有一條不可分裂的潛在紐帶,傳統是現代的生長點和穩固基石,人類任何一種文化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我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以儒家文化為根基,以儒、道、釋三家結合並逐步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主張把重視個體的情感上升到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情感。誠然,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有特殊性並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彰顯她應有的現代價值。國人要發揚傳統文化以人為本、內聖外王、貴和尚中的基本精神,弘揚天人合一、人際和諧的人生觀,促進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文化產業繁榮的良性循環。
我國傳統文化具有博大深邃、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特點,具體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四個主要的方麵:重視人生和入世的人文思想;重視綱常倫理的道德教化;重視中庸和諧的處世哲學;重視的堅韌頑強文化性格。”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湯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紀》一書中,大加讚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他認為在漫長的中國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逐步培育形成的世界精神,能夠成為世界統一的核心力量。不管是在國家興盛的時期,還是在國家衰落的時期,中國人都能一如既往的弘揚這種精神。所以,他預言,中國人和東亞各民族的大力合作,可能將在未來人類統一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弘揚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化就是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弘揚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是線性的、機械的複古和盲目地照搬,必須根據文化的特點和發展實際狀況不斷創新、改造。文化的發展必須重視“創新”這個源源不竭的動力,張岱年先生曾指出,“我們主張綜合中西文化之長以創新文化,並不是說對於中西文化可以東取一點、西取一點,勉強拚湊起來:綜合的過程也即是批判、改造的過程,也就是創建新的文化體係的過程。” 樹立創新、和諧的科學文化發展觀。
(一)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塑造國民良好的人格素養和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君子、賢人、聖人的人格追求,主張“反身而誠”、“盡心知性知天”、“天人合一”, 主張從小事做起,多做善事,不做損人利己、危害社會和集體的事情,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人們要接受自由、公正等人類近代基本理念,然後重新闡釋自己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等觀念。季羨林指出:“中國人向來強調‘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隻要對我們有利,我們就吸收。海納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國文化之大。”對待義利關係上,“以義節利”或以義節欲,孔子曾經指出,“君子唯義而已矣,何必日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第二階段是宋明儒家,把重義輕利推向極端,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具有明顯的禁欲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