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孟繁華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

“我們配做父母嗎?”——這絕非一個危言聳聽的問題。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甚至是慘案,在我們的社會中並不少見。這都與父母的失職有關。這意味著,做父母是有資格問題的,隻要你是家長就必須思考本書所提及的問題。在目前大興功利之風的環境裏,你作為家長是否也隨波逐流地做了急功近利的教育?你的孩子會被引導成什麼樣的孩子呢?會不會在成長過程中因自身的修養M題而發生不測?這就是本書深入探討的問題:孩子的人文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是孩子一生幸福的保障。

去年,發生在清華大學某個學生身上的“硫酸潑熊案”,讓人不能不對人文素質教育問題的缺陷感到憂慮。據說在我國高學曆的人群中普遍存在著憂鬱情緒;而發生在美國矽穀的華裔滅門血案以及大學生、留學生中的自殺現象,甚至殺人現象等很多“非人文”的做法,都說明了在他們身上存在著“人文缺陷”。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些存在著入文缺陷的大學生、留學生中,有很多是出類拔萃、學業優秀的尖子。

是什麼原因,使我們的“優等生”中存在著這些“高智低情”的“跛子”呢?

它與我們的教育缺陷有關,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家教存在著人文教育嚴重缺失的問題。

我們的父母需要麵對和反省這些問題!

現在,追求成功似乎已經成了大眾的普遍心態。“實用主義”的泛濫,往往會對家庭教育造成一定的負麵影響。一說到教育,我們的父母們馬上就想到了“素質”,總以為讓孩子學了琴棋書畫,就具備完備的“素質”了;以為讓孩子考上所好的學校,就是“成才”了。於是,他們隻是一味地強調子女的“素質”和“成才”。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自然會影響會到他們的教育方式。其最終的結果,就是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據《新快報》的消息,廣州小學生流行的口頭禪是:“活著真累、沒意思。”廣州市穗港澳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廣州市竟有1.9%的青少年有過自殺未遂行為。社會和家長對孩子的壓力可想而知!然而,又有多少家長能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呢?!

其實,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而言,人文素質尤為重要,因為它關涉個人品質的建立和完善。《我們配做父母嗎?》給我們提供的視野表明,人文素質教育關注我們的生命、青春、愛情、環境、情感、夢想等等。要全麵地鑄造孩子的品格,使他們成為身心健康的人,人文素質的教育實不可少。這是我們的家長們應該警醒的。

本書作者曾莉是一名海歸學子,她在我國以及西方著名的高等院校中接受了較為係統的正規教育(中學時還就讀於著名的南開中學),由於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的碰撞而引起的心靈震撼,促使她結合自己受教育的經曆,反省我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從而說明了入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全書從三個方麵——生命的自覺、生命的關懷、思維換代——談人文問題,應該說,作者所倡導的人文理念是健康的,她所提出來的問題,值得我們重視。

目前,在現有的討論素質教育的圖書中,基本還沒有以“人文素質”

命名的,即便有少量涉及的,但往往缺乏一條明確的概念主線,而且對造成人文素質缺陷的原因也缺乏挖掘。本書除了提供給我們一條關於人文素質教育的主線之外,對人文素質缺陷的原因的挖掘和對人文素質理念的充滿激情的探討,給廣大父母親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野。

不注重對子女們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就不配為人父母。教育是“經國之大業”,而家教又是教育的基本前提,我們豈能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