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你也許要問了,這讓你說的神乎其神的“自我實現”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哈裏?波特(Harry Porter)的巨大成功,你我都看到了,它使它的作者羅琳(J.K.Rowling)從一個靠領社會救濟為生的單身媽媽一躍成為財產超過了英女王的巨富,但被問到如何定位她自己時,她說她寧願被看作是“someone whodid best she could with the talent she was given(一個倚靠天賦做到最好的人)”。如果要我定義,這就是自我實現。
正是因為天賦人各不同,通往自我實現的道路才會有千條萬條,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在每個人的心目中,羅馬可大可小,但關鍵是,我們自己得清楚羅馬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去那兒。
海燕,你承不承認,至少是由於時代的局限,咱們這代中的大多數人,無論成就如何,在自我實現上,都是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最起碼,也是缺乏想像力的。前不久看到美國的新聞說,功成名就的好萊塢著名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在進修了37年後終修得正果,取得加州長沙灘藝術學院的學士文憑。這麼顛三倒四的做法,即便在今天,都是出乎咱們想像的吧?
相比之下,“找一個好工作”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他們幾乎所有努力的終點。而就是工作了,也很少有人去想,自己的工作,即便聽上去很美,究竟是自我實現的途徑還是日複一日賺錢謀生的手段。不僅工作基本是“單位”的代名字,就是工作的好壞通常也是以大眾標準為自己的標準,不多想自己到底喜歡不喜歡、幹得帶勁不帶勁。
記得咱大學畢業的那會兒,有一個同學遲遲不找工作,在咱們眼裏是一個大大的另類。捧上了政府機關鐵飯碗的我愛戲謔他為“遊手好閑,不務正業”,當然也因為是相熟的朋友,才會出言無忌。後來,你也看見了,他白手起家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幾年下來,事業興旺,意得誌滿。那時候,咱都覺得他是不入流的個體戶,可等我進了商學院才發現,他那股子一門心思隻幹自己想幹的事的勁頭,原來是叫“Entrepreneurship(創業家精神)”,是令仰人鼻息的打工族們望其項背的。
當然,在不得不為生存謀的時候,自我實現也許是奢談,就像為在海外立足不少的中國留學生都放棄原來的專業改做了計算機編程員,這本無奈之舉,如同人餓的時候,撈到碗裏的都是肉,但如果對自我實現渾然不覺或就此放棄,那恐怕,即便是在有奈了之後,他也不會要“倚靠天賦做到最好”的。
所以,海燕,我有時不免擔心,以我們的昏昏,還能不能在飛飛他們今後選擇職業甚至生活道路的時候,有足夠的智慧為他們指點迷津。畢竟,他們會有比我們更多的夢想,以及按自己意願生活的機會,他們也有理由比我們更多地品嚐到自我實現的滿足感,而不隻是到了退休的年紀,說上一句“幹了一輩子的革命工作,也該歇歇了”。
還好,我們至少還可以亡羊補牢,抓緊學習。我看過美國人Kent Nerburn寫的一本小冊子,叫《簡單的真理》,其中恰好從自我實現的角度論及了擇業,所以,我幹脆就把它翻譯過來,照錄在這裏,奇文共欣賞,給你也做個參考。他是這麼寫的:“選擇你的工作要慎重。
“不管你是多麼相信你的工作無外乎就是賺錢,它都是要塑造你,因為你在它上麵投入了你的時間。
“我們做什麼,我們就成為了什麼,而且做的越多,成為的也越多。在工作上投入時間,你就投入了你的意念,到頭來,你的工作會用它所代表的現實充斥你的生活。
“因此,對一個工作或職業,不要隻盯著它表麵上吸引人的地方。想一想它將要求你每天每小時每分鍾裏都做些什麼,再回過頭來看一看那是不是你想用掉你的時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