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生活條件下,留給孩子的活兒不多了。所以,孩子會感覺到證明成功的唯一辦法就是從學校往家拿高分。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拿高分。孩子需要用其他方式來證明自己能夠成功。
家中的家務活兒對孩子是有所幫助的。它們給孩子提供了鍛煉自己把事情做完的意識,並使孩子感受到別人需要自己,自己在家中很重要。即使他們有時為讓他們做家務嘟囔幾句發點牢騷,但他們也同樣有這種成功感。
在當今的社會,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願望使他們對子女更是嗬護備至:孩子隻要肯學習,父母什麼都可以代勞。可以說,孩子完全過著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父母們關心備至,對孩子的學習也盯得緊,唯恐將來不能成才。但是,在這種環境裏長大的孩子,動手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非常差。
實際上,在人的成才過程中,體力勞動同樣是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的。它能強健人的身體、磨煉人的意誌,提高人的自我保護能力,開發人的智能。可以這樣說,一個從來不參加體力勞動的人,他永遠都沒有真正成才的可能。
有專家指出,孩子不進行家務勞動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1)孩子小的時候,對勞動的態度、對勞動人民的態度是品德形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而這種教育不是僅僅靠理論的說教,更多的是孩子通過自身對勞動的體驗而產生的。一些孩子沒有最基本的勞動鍛煉,不懂得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假如孩子不自己洗衣服,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也就不會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潔,即使大人告訴他一百次,他仍然不去注意。所以由於勞動的缺乏而導致不珍惜所擁有的物品、看不起體力勞動、看不起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人民等問題十分普遍。
(2)對孩子來說,勞動實踐是學習知識,了解、認識社會的重要途徑。孩子日常的家務勞動鍛煉缺乏,必然會失去這種難得的學習機會。在他們的記憶中隻有書本知識,而沒有運用這些知識指導實踐的體會,也很難在學習、實踐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3)孩子的勞動習慣與自理、自立能力是連在一起的。相關分析表明:家務勞動時間與兒童的獨立性顯著相關,即兒童勞動時間越長,其獨立性越強。不能設想一個孩子沒有勞動的機會,在家裏什麼活兒都不幹,在離開父母的時候能完全獨立地生活,獨立於社會。因為任何勞動畢竟不是有了正確的認識就可以勝任的,它需要經過一個由生到熟、由簡到繁的實踐鍛煉過程。
總之,孩子缺乏家務勞動鍛煉,會產生許多的弊端。作為家長,無論文化程度高低,無論從事什麼性質的工作,也無論有多高的職位,在樹立孩子的勞動觀念、訓練孩子的勞動技能、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增強孩子的勞動能力方麵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家務勞動是一切勞動的基礎,是在任何家庭都存在,都有機會讓孩子從中受益的勞動形式,孩子這方麵的缺陷完全可以通過家長的努力來彌補。
家長不需要把孩子管教成以勞動吃飯的人,而隻需要把孩子的勞動激情適當激發出來,成為今後成長的潛質。培養愛勞動的習慣,是在培養和澆灌人才的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麵。有了愛勞動的習慣,可以磨煉一個人的意誌,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從而懂得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更加積極認真地學習,為將來的成才鋪平道路。
下麵讓我們看一下美國兒童作家帕特莉亞是如何在父親的引導下學會熱愛勞動的:
我的父親從我記事起,就熱愛勞動。每天早上,我和姐姐還在睡覺,父親就起床了,把該做的家務做完才去趕著上班。看到他精力充沛的樣子,我和姐姐對勞動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從8歲起,我和姐姐就開始幫父親印簡報。
我和姐姐住過的那個房子的最後一間過去許多年一直是父親的辦公室,我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要折、裝、貼、郵寄教堂的信,印刷和裝訂簡報,接聽打給教堂的電話。我們學會了在期限到來以前完成任務,把房子打掃得幹幹淨淨、漂漂亮亮。做簡單的工作,使用辦公設備,接待客人——讓他們感到受到了歡迎,在成人生活環境中發揮作用。孩子到9歲的時候,就能像多數大人一樣把文件歸檔,甚至有的比大人做得更好。他們能夠接電話,給信件分類,整理裝訂報告,校對,複印。
作為父母平時的習慣會影響到孩子。如果父母平時注意家庭或者辦公室乃至公共衛生,熱愛勞動,那麼在潛移默化中孩子就會受到影響,也會學著父母一樣做家務。當孩子從事家庭勞動時,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明白這意味著負責任。
孩子還小,作為家長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對勞動的熱情,而不是勞動的量。家長可以適時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得到鍛煉,比如在家中做些分工勞動。家長可以在廚房擦洗,孩子們可以在廳堂吸塵。實際上他們沒有看到我在幹活,而我也沒看到他們在幹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