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教給孩子交往的技能(1 / 2)

社交能力是締造人際關係的基礎。人際關係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個人身心健康的必需,是事業成功的必需,自然,也是人生幸福的必需。有人說:“看一個人的人脈網,就知道他是怎樣的人,以及將會有何作為。大多數人的成功,都源於良好的人脈網。”的確,一個人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那他的一生必然會無比孤獨與寂寞。

社會交往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基本需要,也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人是群居動物,人的成功來自於他所處的人群,所在的社會。人們常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當今這個處處充滿競爭、以智取勝的社會,一個人的力量和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更加需要與他人良好地合作。隻有懂得與他人交流相處的技巧,維係與朋友感情常溫的招法,才能做到八麵玲瓏、左右逢源。

兒童的社會交往是生長發育與個性發展的需要,是完成個體社會化過程的需要。通過社會交往可以使兒童了解和認識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學習社會道德準則和處理人們之間的關係,以形成適應社會要求的社會性行為。

近年來,有些專家提出一個新觀念——同伴教育。同伴教育的內涵就是讓同伴一起交往,在交往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這樣更容易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協作能力、交往能力。

孩子們都渴望朋友。但是現在,很多孩子缺少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久而久之,“不合群”的孩子越來越多。不合群的孩子有著很多的困惑和迷惘,時常陷入孤獨、寂寞和多疑的不良情緒之中,容易產生自卑或自負心理。做父母的,一定要有意識地開放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在同齡人中學會交往。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際關係是人與社會交往的一條紐帶,可是人際關係卻不是一日之間就可以建立起來的。一個人的成功,15%基於他的專業技能,85%則取決於他的個人的工作能力和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就像播種一樣,播種越早,收獲越早;撒下的種子越多,收獲的也就越多。因此,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終究會長大,會獨自走向社會。他們能否獨立生存,能否獲得成功,主要看他們能否與人和諧相處。知識使人變得文雅,而交往能力使人變得完善。社交能力是需要學習和培養的,不僅孩子要學,父母也要學。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呢?

1.利用教育資源,鼓勵孩子與別人交往

著名教育家劉紹禹先生告訴我們:家人不要太親近兒童,兒童應該與年齡相同的兒童生活,然後才能學得與人相處之道。兒童總是與家人在一起,就會產生依賴心理甚至自卑心理,將來步入社會就會感到很難適應。目前,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普及,獨生子女與家庭成員以外的人進行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資源。利用這種資源,首先是放手讓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這是為什麼呢?一方麵,孩子與孩子思維方式相同,相互容易溝通和理解,他們在一起跑跑跳跳、說說笑笑、吵吵鬧鬧,既能獲得情感上的愉快和滿足,又有利於發展思維和想象力;另一方麵,孩子在遊戲玩耍時,常常會發生矛盾和糾紛,如爭搶玩具、分配角色等,這時,就要引導孩子從中學會獨立解決糾紛,學會合作、輪流、分享、禮讓等。

2.鼓勵孩子多與大人交往

如果孩子怕見生人,做家長的可以適當管管,鼓勵他去對鄰居、客人要熱情、謙虛、禮貌,這樣使孩子逐漸養成尊重別人、愛護別人的良好品德。美國心理學家哈伯特教授指出,孩子從小與大人交往,有利於孩子形成能屈能伸的心理品質,有利於孩子長大後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與家庭以外的成人進行交往,是孩子教育資源的又一個重要方麵。如讓孩子從小學習和養成對大人有禮貌,學會去分辨和判斷社會角色而選用稱呼,學會需要別人幫助自己時要說“請您”,得到別人的幫助時要說“謝謝”等禮貌用語。學會尊重大人和長者,如不幹擾成人的活動,不插嘴,不打斷別人的講話等。總之,使孩子學會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學會判斷和分辨社會角色如男女老幼、親朋鄰居等。這不僅有利於提高其品德素質和發展交往能力,也有利於發展其記億、想象、思維、表達以及意誌行為。

3.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良好的家庭氛圍主要表現為全家人的和睦相處。家長疼愛子女,兒女孝敬父母,彼此關心照顧,共同生活,這樣的家庭環境形成了良好的管教氛圍。孩子在這種氣氛中,潛移默化地學會與人融洽相處之道,其人格也會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