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幫助孩子走出性格的誤區(5)(1 / 3)

消極的情緒會傳染人,特別是對於敏感、模仿能力很強的孩子,父母消極的心態和語言很容易影響到孩子,使他也習慣於用消極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事情,用消極的語言來思考和與別人交流。要克服孩子消極的性格弱點,父母就要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盡量用積極的詞彙來與孩子、與別人交談。如果把上麵的那些話改為下麵的話,那就好多了,對孩子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你寫字很認真,要是再寫得快一點就更好了。”“吃飯細嚼慢咽可以幫助消化,是個好習慣,但如果你吃得再快一點也不會影響你消化,還可以省下時間去幹更多的事情。”“你覺得我的說法不對嗎?你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覺得做這麼多家務活有點累,你可以幫我一下嗎?”“你似乎有很多話要說,是不是不開心?”“我們領導希望我們多幹些活,也好,這可以讓我們多得到一些鍛煉。”我們聽到這樣的話會不會感覺更舒服呢?這會不會讓我們更積極地去做事呢?相信,每個人聽了這樣的話心裏會很少有抵觸情緒,反而會讓人產生更積極的情緒和行為。同樣,對於孩子也是如此,這些積極的詞彙會激勵他更積極地行動。

鼓勵孩子換個角度看問題

消極的父母總會看到事情消極的一麵、不利的一麵,總是看到問題和困難。這種思維和行為方式也容易影響到孩子,使他也總是看到事情的消極麵和不利麵,總是看到問題和困難。因而,要幫助孩子克服消極的性格弱點,父母要努力積極地看待一切問題,並幫助孩子在麵臨困難和不順利的時候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因為父母調動了工作,14歲的倩倩也不得不轉學,這已經是她第二次轉學了。這次轉學是轉到了外省,因為語言習慣和生活習慣等很多地方都不同,性格有些內向的倩倩和新同學總是難以融洽地交流和交往,很多老師也和原來的老師講課方式不一樣。這讓倩倩在學習、生活和交友等各方麵都很不適應,她感到非常孤獨,也非常想念原來的同學和朋友。為此,她整天悶悶不樂,學習也失去了動力,很多活動也沒有心情去參加,她很想再回到原來的學校。

媽媽看到女兒如此不快樂,就問她是不是對新的環境不喜歡、不適應。倩倩聽到媽媽的問話,就傷心地流淚了:“我不喜歡現在的學校,我能不能再回到原來的學校去上學?”得到媽媽的否定回答後,倩倩泄氣地低下了頭。這時,媽媽對倩倩說:“我知道你對新環境不適應,會給你帶來很多困難,所以很不開心,這也會影響你的學習和做其他事情。但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你不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堅強的女孩並且希望自己見多識廣嗎?很多時候,困難並不是一件壞事,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待困難,你會發現這次轉學是鍛煉自己的好機會。換一個新環境正好可以鍛煉你的堅強,也可以幫助你學習更多的新東西。因為你對新同學和新老師不了解、與他們的語言習慣和生活習慣不一樣,這肯定會給你帶來很多困難,如果你能積極想辦法克服這些困難而不是逃避這些困難,你不就變得更堅強了嗎?你可以虛心地向同學和老師學習一下當地的生活、風情,學習一下他們的語言,相信這些東西都很有趣,這樣你不就又學到很多東西了嗎?”

聽到媽媽這樣說,倩倩想了一會兒,看來轉學對她並不是一件壞事,這是鍛煉自己的好機會呢。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倩倩每天都按照媽媽說的去做,果然她不僅學到了很多東西,也交了很多新朋友。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倩倩克服了很多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她也為此很開心、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此後,她再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學會了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經過她積極的思考和努力,困難都一個個被她踩在了腳下。

的確,困難的時候,隻要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困難就會成為可貴的鍛煉自己的機會。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不妨引導孩子換一個角度想問題,也許他就會變消極被動為積極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