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幫助孩子走出性格的誤區(4)(1 / 2)

這群孩子的冷漠真的讓人很寒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怎麼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呢?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有的孩子看到父母生病、需要孩子的一點點幫助的時候,他卻自顧自地去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會把父母買藥治病的錢也拿來去買他自己想要的東西;有的孩子因為瞧不起自己貧窮的家,瞧不起自己做清潔工或收破爛的父母,而在同學麵前把父母說成是自己的鄰居;有的孩子在公交車上被售票員要求給殘疾人讓座時,會不屑一顧地說:“誰讓你殘廢又上車晚了呢?我憑什麼給你讓座?”有的孩子不管父母工作多麼辛苦、掙錢多麼艱難,總要父母不惜一切代價滿足他的要求……

孩子身上這種冷漠是他性格的毒瘤,這不僅會給他周圍的人帶來很多傷害,也最終會給他自己帶來很多痛苦。所以,父母不要因為自己的失誤卻千辛萬苦地培養出了一個感情冷漠的孩子,如果是這樣,孩子有多大的智力上的才能就可能會給周圍的人帶來多大的傷害和痛苦。

給父母的建議

給孩子關愛

一個人若要能懂得關愛別人,他若不是感情冷漠的人,他自己首先要得到一定的關愛,很難想象一個自小缺乏家人關愛的人能夠很好地去愛別人,能夠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給孩子科學的關愛,會給他愛的源泉,這是他去愛別人的基礎。一個從小得到家人關愛、得到別人關愛的孩子,絕不會成為一個感情冷漠的人。

海翔在別人看來是個很冷漠的初中男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心裏的苦,雖然他的家庭看起來很完美,物質條件也不錯,可是海翔越來越感覺自己生活得一點都不幸福。他的爸爸是某公司的經理,媽媽是某醫院的醫生。海翔不知道為什麼,他從記事起就總看到、聽到爸爸媽媽吵架,好多次他們都提到要離婚。海翔的爸爸媽媽都很要強,在家裏常常為了一點小事誰也不讓誰。奶奶因為不喜歡媽媽這種性格的人,也和媽媽格格不入,她們隻要在一起總會產生矛盾。因為婚前一直守寡的奶奶就十分反對父母的婚姻,至今奶奶與父母之間也還是疙疙瘩瘩。

也許是父母婚後越來越覺得性格不合,所以總是吵架,但為了兒子他們還一直維持著婚姻。這種尷尬的家庭關係讓全家人都很不愉快,隻不過他們沒有表現出來罷了。可是,爸爸媽媽卻天真地以為,隻要給孩子一個名義上的家,他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傷害。夫妻倆都私下裏很努力地討好兒子、千方百計地對兒子好,但因為爸爸總是忙於自己的事業,而媽媽也常常在醫院裏加班,他們就給兒子買各種他需要的物品,用錢來彌補對兒子的虧欠。可是,父母並不知道,這種貌合神離的家庭關係給了兒子海翔很大的傷害,父母千方百計為兒子花錢的舉動並沒有讓他感激,相反,他在心裏十分怨恨父母。因為父母並不知道兒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們也從來沒有問過,他們隻是覺得舍得為兒子花錢才是真正愛他。

因為缺乏父母科學的關愛,海翔從小就很自卑、也很不快樂,性格內向的他不敢跟父母說出他的心裏話,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消極情緒使他學習和生活都受到了影響。他不懂得去關心別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他的精力全部用來對付自己內心的消極情緒了,因而,他的冷漠也就不難理解了。

結構健全的家庭或物質生活豐裕的家庭並不必然就能夠給孩子充分的關愛,隻有精神健全、愛健全的家庭才會給孩子真正的關愛,因為這樣的家庭中的父母才懂得如何是科學地愛孩子,而這種科學的愛是培養孩子愛別人、避免他情感冷漠的重要營養。

讓孩子幫助別人

隻有在幫助別人或服務於別人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培養起孩子愛的情感,才能避免產生冷漠的不良性格。那些喜歡幫助別人、服務於別人的孩子總是情感豐富、性格善良的孩子,他們也絕少有冷漠的表現。同樣,經常讓孩子去幫助別人,也會避免他產生冷漠的情緒和行為。

隻有幫助別人才能得到最大的快樂,這也是很多誌願者、義工、善良的人能夠從幫助別人、服務別人的過程中體驗到更大的人生價值,並對此類事情樂此不疲的重要原因。而這些人也往往容易被別人的痛苦所觸動、被別人的快樂和努力所感動,所以他們很難會成為性格冷漠的人。

德國家喻戶曉的神童小卡爾·威特小時候不僅是個各方麵都非常出色的孩子,而且他也是個富有愛心和同情心的孩子,這源於他的父親老卡爾·威特對他一直以來的關愛和科學教育。在小卡爾隻有5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和父親在外散步的時候發現一個穿著破破爛爛的流浪漢在附近走動。小卡爾問父親:“爸爸,那個人為什麼流浪啊?”父親沒有回答,他習慣於在兒子提出問題時給他一段思考的時間。兒子想了一會兒,他自顧自地走向了那個流浪漢,問他:“叔叔,你為什麼流浪?你需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