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10~12個月寶寶早教啟蒙(2 / 3)

當嬰兒從玩具箱中拿出積木搭塔時,他會為自己成了“建築能手”而自豪。積木不僅能練習手的屈伸動作,還能提高手的準確性和平衡性。

當嬰兒用一根棒子推動小圓盒滾動時,他看到滾動時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關係。

在此基礎上,把球放在他能看到但摸不到的地方,給他一根棒子,訓練他用棒子夠物體的思維能力,培養孩子長大後的動手能力及觀察事物、認識世界的能力。

在遊戲時,孩子鍛煉了肌肉,發泄了過剩的精力,學習了知識,提高了智能,所以說愛玩的孩子聰明是有道理的。

嬰幼兒在遊戲中能夠學到“非常特別的東西”,而這種“特別的東西”正是人的智能,是能夠適應未來發展的人才需要的基本素質。的確,對嬰幼兒來說,生活就是遊戲,他們在做各種遊戲中不斷成長。玩具在遊戲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像教科書一樣,時刻啟迪嬰幼兒的心智。

提升孩子智慧——音樂教育

人類在幼兒期,以音樂、圖像、形象思維為主的右腦,開始向以分析、理解、邏輯思維為主的技術腦——左腦,架設腦的“橋梁”,這個構建精良、穩定粗獷的神經元網絡一旦建成,對其腦力的發揮將打下堅實的基矗

但如果一開始就隻架設了一個低級“橋梁”,那麼今後想要再升級成高級“橋梁”,將會變得非常困難。

加強孩子在經典文化以及經典音樂藝術方麵的熏陶,對高級“腦橋”的構建意義巨大。

因此,對父母而言,這實在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

日本零歲教育會七田真先生認為,幼兒音樂教育有兩項重要的功能,一是氣質的養成,二是智慧的提升。經常聆聽優美的音樂,音樂中豐富而柔美的旋律及節奏感,便會自然地融入右腦中,使這個人在日常的說話、用詞、作文、寫字、行為舉止,甚至表情上都會自然地流露出優美的節奏旋律感,因此,有選擇、有計劃地進行幼兒音樂教育、熏陶,對他長大後的氣質、社會關係及地位都有很大的影響。

但值得父母注意的是,進行音樂藝術教育,並非意味著一定要孩子先去學習音樂理論和演奏技能,也絕非急功近利地或想當然地選擇一些經典曲目、泛濫的幾種胎教音樂即可奏效的。

寶寶語言能力訓練

教讀字詞

目的:對嬰兒進行語言啟蒙教育。

方法:星期一至星期六每天教嬰兒說一個字(詞),如果有條件用普通話和英語交替著教(也可用其他外國語)。一天之中多次教讀。星期天把6個字(詞)複習幾遍。例如:

媽媽—mother;爸爸—father;臉—face;眼睛—eye;鼻子—nose;嘴巴—mouth。

注意:教讀時盡量結合實物或動作等。

現在隻需每天教嬰兒讀,讓嬰兒熟悉這些字(詞),不強求嬰兒能念、能認。

講故事(一)

目的:訓練嬰兒語言能力。

方法:媽媽每天給嬰兒講一個故事,故事內容要短孝精悍、可重複講一周,例如:

母雞媽媽孵了一群小雞。每天,小雞娃兒們跟在雞媽媽身後找蟲吃,跟媽媽一起玩遊戲。母雞媽媽找到一條大蟲子,它叫著它的嬰兒們:“咯咯咯,快來呀,這兒有一條大蟲子。”小雞娃兒們跑過來,一齊說:“嘰嘰嘰,媽媽先吃,我們再吃。”

注意:用普通話為嬰兒講故事。

講故事(二)

高高的山上有一棵鬆樹,鬆樹上的樹洞是鬆鼠的家。鬆鼠媽媽生了一隻胖嘟嘟的小鬆鼠,已經快滿周歲了,該斷奶了。

小鬆鼠要在晚上吃奶,吃奶時閉著眼睛。一天晚上,媽媽給小鬆鼠吃葡萄,一邊問小鬆鼠:“奶好吃嗎?”

“真好吃!又甜又酸。”

媽媽又說:“你長得這麼大了,該‘斷奶’吃鬆果果了。”

“不行不行!我就愛喝又甜又酸的奶。”

媽媽樂嗬嗬地說:“好吧!那就天天晚上給你吃葡萄。”

小鬆鼠睜大眼睛一看,哇,原來媽媽喂它的是一串晶亮的葡萄,它吱吱吱地笑著說:“媽媽!媽媽!我也好奇怪,怎麼從媽媽的奶裏吃出核兒來了?”

用一個音表示要求

目的:訓練嬰兒語言能力。

方法:寶寶經常是用一個音表示他的各種意思和要求。如“媽媽走”的“走”可以代表媽媽走啦、去上街、自己走等意思,要鼓勵孩子說出來,並做好翻譯員;還要誘導孩子聯想、比較,比如:寶寶說“球”時,你可把各種顏色大小的球一個一個拿出來,告訴孩子這是“紅球”,那是“綠球”等,或這是“大球”,那是“小球”等。

注意:嬰兒不高興時,不要強迫其進行訓練。

學“押韻”

目的: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方法:選一首你最常教嬰兒念的兒歌,而且每句最後一個押韻的詞要容易發音,如“小娃娃,甜嘴巴,喊媽媽,喊爸爸,喊得奶奶笑掉牙……”念時,故意加重每句最後一個字的語氣,並將前麵的字拉長,念成“小娃——娃”,以強調最後那個押韻的字。你緊接著說:“嬰兒,說‘娃’!”然後你再念一遍“小娃——”故意不說出“娃”字,等著他說出。這樣反複進行,使他逐漸能跟著你把最後二個押韻的詞都說出來。

注意:家長發音要準確、到位。

寶寶聽覺能力訓練

聽音樂取放物

目的:訓練嬰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方法:播放一段活潑、歡快的音樂,將積木和盒子放於孩子麵前,讓孩子隨音樂將積木從盒子中一一取出,再一一放入盒中。開始孩子的動作可能比較稚拙、緩慢,聽到比較歡快、活潑的音樂,會慢慢靈活一點。

注意:可就地取材,父母敲擊某物,讓孩子聽聲音取放物。

嗓音與音樂的區分

目的:在遊戲中辨分嗓音與樂音,鍛煉聽力。

方法:父母拿積木敲桌子,示意孩子“這是不好聽的聲音”,並對著孩子皺皺眉頭;父母輕敲木琴,讓孩子傾聽,告訴孩子“這是好聽的聲音”,並對著孩子笑笑。播放(或用實物玩具)一種轟隆隆的聲音,再告訴孩子“這是不好聽的聲音”,並皺眉;播放一小段音樂,告訴孩子“這是好聽的音樂”,並對孩子笑笑。然後,弄響發出噪音與音樂的物體或放錄音,讓孩子傾聽,父母用皺眉或微笑給孩子以暗示。

注意:用木琴敲出的音樂要柔美、悅耳。

逛樂器店

目的:訓練聽覺能力。

方法:父母帶孩子逛樂器商店,感受樂器店的音樂氣氛,讓孩子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並感受幾種樂器音色,如鋼琴、笛子、提琴等。

注意:在孩子觀察過程中,父母應及時將樂器名稱告訴孩子。

辨別聲音

目的:訓練聽覺能力。

方法:讓孩子用筷子敲玻璃杯、瓶子、飯碗和飯盒,聽一聽各發出什麼聲音,然後記住聲音。

讓孩子背過身去,由組織者敲容器,讓孩子猜是哪個容器發出的聲音。如果猜對了,換一種容器繼續猜。

將4個玻璃杯分別裝入不等量水,讓孩子敲,並記住聲音。然後背過身去,由組織者敲,讓孩子猜出是哪個杯子發出的聲音。

注意:猜對後要及時給予鼓勵。

寶寶感覺能力訓練

玩水

目的:鍛煉小肌肉動作和眼手協調能力。

方法:準備一盆溫水,把一些塑料小碗、小瓶、大盒蓋或一塊海綿、鵝卵石、吹塑小動物等放在盆裏,教寶寶將水倒來倒去,把漂在水上的玩具推來推去地玩。

注意:春秋天可在洗澡前卷起寶寶的袖子玩,夏天可在戶外陰涼處讓他盡情地在水盆中玩。

打開套杯蓋

目的:促進寶寶的空間知覺的發展。

方法:拿一隻帶蓋的塑料茶杯放在孩子麵前,向他示範打開蓋,再合上蓋的動作,然後讓他練習隻用大拇指與食指將杯蓋掀起,再蓋上,反複練習。用塑料套杯或套碗,讓寶寶模仿大人一個一個套。

注意:嬰兒做對了就要稱讚他。

變色的世界

目的:訓練感覺能力。

方法:父母準備一個萬花筒或幾塊不同顏色的透明塑料、玻璃,晴天的時候帶孩子到院子裏做遊戲,把萬花筒或彩色玻璃放在孩子的眼睛前,使其仰起頭朝光線好的方向看去,孩子會看到不同色彩的世界。

注意:此遊戲應注意選擇光滑無棱角的塑料、玻璃,注意安全,且玩的時間不宜過長。

小狗

目的:訓練語言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

方法:先讓孩子看圖片,告訴他這是小狗,父母邊模仿小狗叫聲邊說:“小狗有尾巴,有腿,有尖耳朵,也有眼睛和嘴巴,它的鼻子最靈,用鼻子去找肉骨頭吃。”還可帶孩子到街上觀察小狗,幫助孩子指出狗的基本特征。教孩子念兒歌:小花狗,帶鈴鐺,愛吃骨頭“汪汪汪”。

注意:不要接近狗,遠看即可。

寶寶社交能力訓練

滑稽變臉術

目的:培養寶寶的交流和溝通能力。

方法:找一麵稍大的鏡子,梳妝鏡、櫥櫃鏡或立於桌上的鏡子都可以。抱著寶寶坐在鏡子前。取下約30公分長的透明膠。對著鏡子扮個鬼臉,然後用膠帶把你的這個表情粘祝膠帶可以使你的嘴巴扭曲、眉毛上揚、鼻子變平、眼皮下垂。說些有趣的事來配合你的表情。教會寶寶撕下你臉上的膠帶。再扮個鬼臉,用膠布把這個表情留祝撕下膠帶後,和寶寶一起歡笑。

也可以在寶寶的臉上或手臂上等處粘膠帶,再幫寶寶將膠帶撕掉。

注意:你的鬼臉要讓寶寶感到有趣,別嚇到他;不要讓寶寶吞下膠帶;如果把膠帶粘在寶寶臉上,不要貼住他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撕下膠帶的時候動作要輕柔。

尋找小球

目的:讓嬰兒學會解決問題的辦法。

方法:用一個邊長1尺左右(正方形、長方形均可)的包裝紙箱,上麵開一個大約10×10厘米的洞。在右下角另剪一個邊長為5厘米的等邊三角形出口,讓寶寶從大洞投入一個小球,叫他搖動紙箱使小球從邊角出口處漏出。告訴寶寶從大洞裏看看,哪一頭亮就向哪邊搖;寶寶起初會亂搖,後來他學會不必搖,讓箱子斜著放,小球自然會滾出來。

注意:洞的邊緣要整齊,防止刮傷嬰兒。

隨聲舞動

目的:訓練音樂與動作的協調能力。

方法:經常給寶寶聽節奏明快的嬰兒音樂或給他念押韻的兒歌,讓他隨聲點頭、拍手;也可用手扶著他的兩隻胳膊,左右搖身,多次重複後,他能隨音樂的節奏做簡單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