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10~12個月寶寶早教啟蒙(1 / 3)

寶寶白天的小睡時間讓你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可以小小地奢侈一下,把這段短短的時間用來休息和充電吧!但當寶寶快要滿1周歲時,他可能會開始不願意小睡了,並且他日益增長的獨立性沒準兒會讓他在晚上上床時哭鬧一常

寶寶發育水平

身體發育

體重:男嬰約9.8千克,女嬰約9.3千克。

身長:男嬰約75.5厘米,女嬰約74厘米。

頭圍:男嬰約46.3厘米,女嬰約45.3厘米。

胸圍:男嬰約46.37厘米,女嬰約45.3厘米。

坐高:男嬰約47.8厘米,女嬰約46.7厘米。

牙齒:按照公式計算,應出5~7顆牙齒,當然也有些孩子剛剛開始出牙,但乳牙萌出最晚不應該超過1周歲。

小兒正常出牙順序是這樣的,先出下麵的一對正中切牙,再出上麵的正中切牙,然後是上麵的緊貼中切齒的側切牙,而後是下麵的側切牙。小兒到1歲時一般能出這8顆乳牙。1歲之後,再出下麵的一對第一乳磨牙,緊接著是上麵的一對第一乳磨牙,而後出下麵的側切牙與第一乳磨牙之間的尖牙,再出上麵的尖牙,最後是下麵的一對第二乳磨牙和上麵的一對第二乳磨牙,共20顆乳牙,全部出齊大約在2~2.5歲。

如果小兒出牙過晚或出牙順序顛倒,可能會是佝僂病的一種表現。嚴重感染或甲狀腺功能低下時也會出牙遲緩。動作發育

坐著時能自由地向左右轉動身體,能獨自站立,扶著一隻手能走,推著小車能向前走。能用手捏起扣子、花生米等小東西,並會試探地往瓶子裏裝,能從杯子裏拿出東西然後再放回去。雙手擺弄玩具很靈活。會模仿成人擦鼻涕、用梳子往自己頭上梳等動作,會打開瓶蓋,剝開糖紙,不熟練地用杯子喝水。

和寶寶對話是鼓勵他提高語言技能的一個好方法,雖然有時這會讓人覺得有點傻。語言發育

1歲左右的孩子喜歡嘟嘟嘰嘰地說話,聽上去像在交談,喜歡模仿動物的叫聲,如小狗“汪汪”、小貓“喵喵”等。能把語言和表情結合起來,不想要的東西,會一邊搖頭一邊說“不”。睡眠

1歲左右的小兒每天需睡眠12~16小時,白天要睡2次,每次1.5~2小時。有規律地安排孩子睡和醒的時間,這是保證良好睡眠的基本方法。所以,必須讓孩子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睡前不要讓孩子吃得過飽,不要玩得太興奮,睡覺時不要蒙頭睡,也不要抱著搖晃著入睡,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自然入睡的習慣。心理發育

1歲左右的寶寶喜歡和爸爸媽媽依戀在一起玩遊戲、看書畫,聽大人給他講故事。喜歡玩藏東西的遊戲。喜歡認真仔細地擺弄玩具和觀賞實物,邊玩邊咿咿呀呀地說著什麼。有時發出的音節讓人莫名其妙。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的活動很多,除了學翻書、講圖書外,還喜歡玩搭積木、滾皮球,還會用棍子夠玩具。如果聽到喜歡的歌謠就會做出相應的動作來。

1歲左右的孩子,每日活動是很豐富的,在動作上爬、站立到學行走的技能日益增加,他的好奇心也隨之增強,宛如一位偵探,喜歡把房裏每個角落都了解清楚,都要用手摸一摸。為了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在安全的情況下,盡量滿足他的好奇心,要鼓勵他的探索精神不斷發展,千萬不要隨意恐嚇孩子,以免傷害他正在萌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寶寶智能發育

大運動:能一手扶欄蹲下,用另一隻手撿取玩具,並能再站起來;能獨自站立2秒鍾以上。

精細動作:能有意識地打開包方木的紙,尋找方木。將方木拿到手裏。

適應能力:能有意識地將方木放入杯中;能模仿在桌麵上推動玩具小車。

語言:能有意識地並正確地發出相應的字音,以表示一個動作(如,“拿”),一個人(如,“姨”)或一件物(如,“雞”)。

社交行為:家長說“不動”或“不拿”後,會停止拿取玩具的動作。

10~12個月寶寶早教參考

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1)暴躁型

在暴躁型的家庭裏,從早到晚彌漫著“火藥味”,埋怨、責罵、爭吵、打架的聲音此起彼伏。在這種氣氛中長大的子女大都敏感、聰明、急躁和好強,有成才的希望,但如不加引導教育,極可能走上邪路。

(2)冷淡型

冷淡型家庭最大的特點是家庭結構不“緊密”,誰發生了什麼事,大家不大關心。這種家庭的子女性格比較溫和,但有些孤僻;他們遇事冷靜,卻缺乏敏感和熱情,上進心也不太強。這樣的子女,一般來說既闖不了大禍,也無太大的作為。

(3)和諧型

和諧型的家庭最大特點是民主與尊重。家庭成員相互尊敬,彼此體貼、關心。如有矛盾,多是心平氣和地協商解決。但是這種家庭的思想往往比較“正統”和“保守”。這種家庭的子女,多數性格開朗,待人有禮貌,遵守法紀。有較強的上進心和較高的自覺性,比較容易接受教育。不足之處是膽子小,循規蹈矩,缺乏闖勁。

色彩與孩子的身心健康

最近,國外有學者對300名嬰兒進行了長達5年的觀察和研究,結果表明,一個在五彩繽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其觀察、思維、記憶的發揮能力都高於普通色彩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如果嬰幼兒經常生活在黑色、灰色和暗淡等令人不快的色彩環境中,則會影響大腦神經細胞的發育,使孩子顯得呆板,反應遲鈍和智力低下。

另一位心理學家花了3年時間,研究色彩對嬰幼兒智力的影響。他讓孩子們在漆成不同顏色的環境中玩耍、遊戲和學習。結果發現,在那些顏色“好看”(如淡藍、黃、黃綠和橙色)的房間裏,孩子們的智商比平時高出12點之多,孩子們變得機敏和富有創造性;而在顏色“難看”(如白、黑、褐色)的房間裏,孩子們的智商卻比平時低,人也顯得遲鈍。

他的研究表明,“好看”的顏色會使人的身體感到舒適,情緒得到均衡,行為變得靈活、協調。

因為不同的顏色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效應,所以,顏色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左右人的情緒和行為。一般來說,紅、黃、橙等顏色能產生暖的感受,是暖色。暖色有振奮精神的作用,使人思維活躍、反應敏捷、活力增加。

綠、藍、青等顏色能產生冷的感覺,是冷色。冷色則有安定情緒、平心靜氣的特殊作用。所以,給孩子布置一個適合他身心發展的多彩世界非常重要。對那些脾氣不太好的孩子,可以將他的房間布置為冷色,如綠色就能使孩子情緒穩定。如果你的孩子不太活躍,那就把他的房間布置成暖色,以激發他的活力。

一般來說,孩子的臥室以冷色為主,這樣孩子容易安心入眠,而活動室和用餐間則應以暖色為主,這樣可以增進孩子的活力和增加食欲。孩子的學習環境的顏色最好不要太雜,過多的顏色容易使他分心。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應該多抱孩子到室外去“見見世麵”,看看蔚藍的天空,飄浮的彩雲,讓孩子從小接觸絢麗多彩的顏色,能給孩子產生一個良好的刺激,促進孩子大腦發育,使孩子更加聰明、機敏。

嬰兒解決問題的方式——“嚐試錯誤”

(1)“嚐試錯誤”是感覺運動思維形式

“嚐試錯誤”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早在19世紀末根據大量的動物實驗得出的問題解決理論。他用貓做的“迷籠”實驗最為經典:將貓放在特製的迷籠內,籠外放有可望而不可即的食物。貓在籠中亂撞亂跑的活動中偶然觸動了開關,從而得到食物。在以後的重複實驗中,貓的紛亂動作隨嚐試次數的增多而逐漸減少,最後貓一進入迷籠就去觸動開關,以得到食物。桑代克認為,問題解決是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行為在多次聯結中最終取得達到一定目的的效果的學習行為。

小家夥對探索的渴望,勝過他想聽你警告的意願,所以,你有責任保護他、教育他。嬰兒在與現實的相互作用中,經常不斷地遇到在他們的適應行為或願望上不能實現的“問題”,例如,4個月的嬰兒怎樣努力去抓握一個物體;6個月的嬰兒如何把一隻手裏的東西換到另一隻手裏;眼前的玩具不見了,怎樣去尋找它等。1歲半以前的嬰兒,在解決問題中,經常用“嚐試錯誤”的方式來解決。

到方法和目的分化與協調階段(9或10~11或12個月)後期,手段和目的行為已顯示得十分清楚。例如,嬰兒用重物敲擊桌子並發出叫聲,是表示呼喚成人的願望。最明顯的例子是,嬰兒在9個月時,用一隻手掀開布墊,用另一隻手去抓取布墊下麵的玩具;挪開障礙物去尋找不見了的玩具等,都是明顯的“手段——目的”行為。但是在此期間,嬰兒隻能從其現有的動作技能中選擇方法,固執地重複原來的無效方法,從而從中找到正確的做法,“嚐試錯誤”行為在問題解決中不斷出現。

(2)父親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忽視

母親每每被認為是孩子主要的照顧者,孩子也往往更依戀自己的母親。一般說來,父親的角色和在社會上承擔的職業職能決定了父親參與撫育孩子的時間少於母親。但是,這並不表明父親對孩子的成長不重要,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父愛在嬰兒的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父愛對孩子的影響遠不止智力,還涉及體格、情感、性格等方麵。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麵的發育速度要落後一些,並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不強、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礙,表現為憂慮、多動、有依賴性,被專家稱為“缺少父愛綜高症”。

(3)父親與母親的教養方式不同

嬰兒在6周時甚至3周時,便可分辨出父親和母親。他們的行為幾乎也表現出這種區別,母親陪伴時會較為安靜,父親出現時會較為興奮和激動。每個母親都有自己獨特的抱孩子的方式,並且十次有九次都會以同樣的方式抱起孩子,而父親則十次有九次以不同的方式抱孩子,甚至會將嬰兒頭朝下抱起來。即使母親外出工作,父親在家照看孩子也是如此。母親在與孩子玩耍時較喜歡使用玩具;而父親則用自己的身體當作孩子的爬杆或搖馬。

這種區別在整個童年早期都十分明顯。父親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母親更放心,讓孩子麵對新事物,如一隻狗、一個陌生人或一個新玩具時,母親會本能地靠近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可以得到保護;父親則傾向於站在一邊,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兩種撫養方式——保護和挑戰,都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發展。研究顯示,父親積極參與照顧的孩子在與父母分開或遇上陌生人時哭的較少。

孩子的路還很長很長,父親要做的還很多很多。要讓孩子形成一個完整健康的人格,父親的作用是絕對不可忽視,也是絕對不可估量的。事實證明,從三四歲開始,孩子已經逐漸認識到“媽媽好,爸爸也好”的真正內涵。既然如此,別讓你的父愛停滯。如何用玩具提高孩子智能

新生兒出生不久,就會伸開小手去“抓”臉,手的伸屈,正是手運動功能的開始。大的、粗糙的動作逐漸發展成精細的夠摸和抓握動作,8~11個月的嬰兒不用怎麼費勁就能順利地夠摸和抓握一個東西了。

當你把寶寶送到托兒所或留在家裏請保姆照看時,一定要果斷堅決,不要拖泥帶水、戀戀不舍,這樣隻會讓寶寶更難受。要使嬰兒對拿到手的東西能產生各種感覺,如布娃娃是軟的,塑料球是硬的,長毛狗有蓬鬆的毛,橡皮玩具有彈性,玩具汽車的車身表麵光滑、車底凹凸不平,了解一種感覺和另一種感覺不同,各種不同的感覺越多,對周圍世界的興趣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