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孩子發脾氣的確是有道理的,這時你不妨試著給孩子講一些其他有趣的事情,或者和他看一些有意思的東西,分散他的注意力。如果屬於應該給予照顧的方麵,就應該盡快解除其不適。
有時孩子是因為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沒有做好而發脾氣,本希望得到父母的誇獎,卻怎麼也弄不好,又不願意大人來幫忙,結果越弄越糟,越急脾氣就越大。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對孩子發脾氣表示理解,同時告訴他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等孩子把不愉快情緒發泄出來之後,幫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通常也沒有好臉色對他,也許正是因為父母缺乏耐心,和孩子之間有了矛盾,才導致孩子發脾氣。如果父母也正在氣頭上時,你可以暫時不理睬他,但是應該及時地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發脾氣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是不滿和受到挫折,這種消極情緒如果不能釋放出來,心裏會很難受。所以,你可以給孩子提供發泄的渠道,比如帶孩子參加一些運動量比較大的室外遊戲,是一種釋放情緒的好辦法。如果是在家裏,可以讓孩子玩一些能發出聲音的玩具,如敲擊小鼓,或給孩子紙和畫筆,讓孩子隨意塗抹一番,也能使孩子的情緒得到發泄。
培養寶寶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的神經係統發育到了一定水平的反映,也是一個人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所以在孩子1歲之後,父母就可以進行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孩子成年以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小時候生活自理能力就比較差的孩子長大以後,由於缺乏實際生活的經驗,缺乏處理實際問題的勇氣和能力,他們往往不善於適應周圍的環境,也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遇到生活中的新情況容易采取退縮和依賴的態度,缺少探索的精神和積極性。
所以,做父母的應該及早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父母也許以為孩子再大一些,不用學也能會做,或者認為等孩子長大了再學也不遲。殊不知,這樣會使孩子從小養成了等、靠、要的行為習慣,後患無窮。父母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愛過了頭就是溺愛。要知道,高度的嗬護、完全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和愛使喚人的習氣,長大以後遇到不如意的事往往是怨天尤人,遇到過失則會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缺乏自主能力。
年輕的父母們要從溺愛的誤區中走出來,該放手時就放手吧!從幼兒時期就要重視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培養寶寶的觀察力
觀察力作為一種有計劃、比較持久的認識能力,在孩子3歲以後才逐步形成。但在此之前,父母如能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幫助孩子學會抓住事物的特征,發展其注意力,會對孩子形成敏銳的觀察力大有好處。
以下是根據幼兒發育特點設計的具體訓練方案:
(1)有意識引導孩子理解上下、裏外、前後等方位詞:如讓孩子“把桌子上的布娃娃拿下來”;詢問孩子“小狗怎麼到桌子底下去了?”;外出遊玩的時候告訴孩子“前麵有汽車,你坐在媽媽後麵”;遊戲時可以說“球在箱子裏”等。
(2)辨別多少:讓孩子給家人分糖果等,比一比誰多誰少。
(3)比較高矮:讓孩子看到爸爸比媽媽高,小孩比媽媽矮。
(4)用語言指導幼兒觀察事物特征:對著玩具堆,讓孩子按成人的描述從中挑選玩具。外出時看到小動物,可以問孩子:“小貓在吃什麼呀?”
寶寶語言能力訓練
給布娃娃洗手
目的:使小孩理解詞意,能與動作聯係起來,並練習模仿發出“手”的詞意。
方法:準備布娃娃及手帕一條。大人出示布娃娃說:“小朋友,布娃娃要吃飯”,這時可啟發小朋友伸出手做洗手狀,與布娃娃比一比誰的手洗得最幹淨。同時要小朋友模仿說“手”的詞音。
學動物叫
目的:認動物、練發音。
方法:拿一套識字卡片,挑出豬、狗、雞、鴨、羊、牛等,問孩子:“豬怎麼叫?”“狗怎麼叫?”讓孩子一一學叫。
開口說
目的:鼓勵孩子開口說話。
方法:在孩子有什麼要求時,他會做出表示,但沒有用語言表達,媽媽要鼓勵他用簡單的詞彙表達出來,而不是輕易滿足他。
自我介紹
目的:學習自我介紹,練習口語。
方法:寶寶先會說自己的小名,這時要教導寶寶說出自己的姓和名。同時學會說出爸爸和媽媽的姓名。寶寶喜歡用手指表示自己幾歲,這時應用口說出自己幾歲。如果講話順利,還可以進一步要求寶寶說出自己是“女孩”還是“男孩”。這時寶寶隻能記住自己的性別,並不懂得區分性別。
摸一摸
目的:訓練手的觸覺,發展語言。
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讓寶寶多用手摸不同材料的物體,如毛毯、絲織物、玻璃、皮革、石子等,並在寶寶觸摸時告訴寶寶,如“毛毯多柔軟啊!”“絲巾多光滑啊!”等感覺。
寶寶喜歡做了什麼事後,觀察接下來會出現什麼結果。而且因為寶寶的記憶力沒有完全發育好,所以,一遍遍地重複,他也不會覺得厭煩。拋氣球
目的:訓練語言模仿能力,認識顏色。
方法:給寶寶準備兩個色彩鮮豔的氣球,和寶寶一起玩拋氣球。邊拋邊念兒歌:“紅(黃)氣球,紅(黃)氣球,輕輕一拋天上遊。”
說出來再給
目的:通過語言表達,提供開口說話的機會。
方法: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懂得很多意思,但語言表達能力仍較薄弱,習慣用動作表達需要和願望,如想喝飲料,會用手指冰箱,就是不會直接說出來。家長應當采勸延遲滿足”的辦法,促使孩子用語言表達意思,教孩子用“是”或“不是”,“要”或“不要”,並配合點頭或搖頭動作,堅持“說出來再給”。
家長應穿插給孩子念些適合其年齡的兒歌,並可配些動作。現列舉十個兒歌如下:
①《小椅子》——小椅子,擦一擦,客人來了請坐下。
②《小汽車》——小汽車,嘀嘀嘀,開過來,開過去。
③《講衛生》——勤洗頭,勤洗澡,講衛生,身體好。
④《愛幹淨》——不吃手,不坐地,不撿地上髒東西。
⑤《小花貓》——小花貓,喵喵喵,見到老鼠就吃掉。
⑥《小白兔》——小白兔,長耳朵,走起路來輕輕跳。
⑦《吃飯前》——吃飯前,要牢記,伸出手來洗一洗。
⑧《小手帕》——小手帕,四方方,天天帶在我身上。
⑨《吃飯時》——吃飯時,不講話,安安靜靜把飯進。
⑩《豆漿甜》——豆漿甜,豆漿香,喝了豆漿長得棒。
我喜歡的東西
目的:培養識字前能力,激發有創造力的遊戲活動。
方法:把幾張孩子喜歡的圖片塞入活頁夾,可以讓孩子從報紙或雜誌上選取圖畫。你們可以一起看這本活頁夾,說出每一樣物品的名稱,孩子也可以自己坐著去翻閱這些圖片。
那隻鳥叫什麼
目的:培養社交能力和聲音意識,了解日常事務。
方法:到處有聲音!坐在屋前的草坪或公園的長椅上,告訴孩子你們所聽到的每一種聲響——狗叫、汽車喇叭聲、自行車鈴聲、鳥叫聲等等。
雨點落到我頭上
目的:提供一種獨特的觸覺和音樂經驗,培養語言能力,促進社交能力。
方法: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可以用浴巾或手指輕輕地滴水到他頭上,同時唱起一首跟“雨”有關的歌。
父母的閱讀時間
目的:培養識字能力,促進社交能力。
方法:把孩子抱在膝上,不是給他讀兒童書,而是對他讀你自己想讀的東西——報紙、雜誌、食譜、朋友來信等等。
寶寶感知能力訓練
拓印
目的:通過手或腳的拓印,讓嬰幼兒感知不定型的奇妙,體驗拓印的快樂。
材料:各色顏料。白色或淺色的紙張。
方法:大人把自己的手或腳沾上顏料後印在紙上,並指著手印(腳印)告訴嬰幼兒:“這是媽媽的手印(腳印)。”大人也可以幫助嬰幼兒往手、腳上塗顏料,然後壓印在紙上。有興趣的話,還可以把印有嬰幼兒手(腳)印的紙貼在牆上,這是嬰幼兒與眾不同的作品。
搭二層樓
目的:鍛煉小肌肉和手、眼、腦的協調性。
玩具也不止積木一種,還可以用喝完的酸奶瓶子(塑料的)等家中的廢舊物品來給寶寶玩構建遊戲。
方法:搭積木屬於構建遊戲。輔導幼兒搭積木是訓練幼兒空間知覺和訓練幼兒手、眼、腦協調的重要項目。在1歲以前,寶寶已經能夠兩隻手拿著積木相互比配、相互對擊敲打著玩耍,並且已經能夠做到有意識地鬆開手,將積木放到盒子裏。但是,這個階段的寶寶還不會搭積木。到了1歲以後,寶寶就有興趣去琢磨、去模仿你是如何搭好積木的了。開始的時候,他的手雖然是有意識地往積木上麵放,但總是搭不上,放歪了就會掉下來,家長在旁稍微扶一下,幫助他放上一個,要馬上拍手給予表揚,寶寶也會跟著你擊掌慶賀,在這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家長可以幫助寶寶提高對搭高樓的興趣。接著,再來一次,再高一層,就這樣在遊戲中幫助寶寶把積木搭到二層,使寶寶從成功的喜悅中獲得滿足感,同時,逐漸地提高了幼兒手、眼、腦的協調水平。有意思的是,寶寶除了用積木來搭“樓房”,還會用積木來做模仿遊戲,比如拿長條形的積木當媽媽的菜刀切剁另外的積木。
注意:器械練習時最適宜玩的是球類運動,首選是氣球。氣球輕,寶寶可以輕鬆地捧著氣球往上扔或往地上扔,然後不厭其煩地去撿;還可以玩皮球,與爸爸媽媽滾皮球玩,還可以由爸爸媽媽扶著雙肩踩皮球。
寶寶創造性思維能力訓練
全家遊戲
目的:發展寶寶的認知能力和記憶、思維能力,訓練寶寶的平衡感。
方法:
①爸爸或媽媽先藏在家中的某一地方,不要藏得太隱蔽,要給寶寶某種線索。
②當寶寶找到爸爸或媽媽時,爸爸把寶寶放在肩上,兩手分別握住寶寶的手腕,掌握好平衡,然後在屋裏轉幾圈。可跟寶寶說:“找到爸爸了,找到爸爸了。”
③然後讓寶寶自己去藏,爸爸、媽媽不要立即找到他,而應假裝找一會兒再找到他,並跟他玩飛機的遊戲。
注意:藏貓貓和坐飛機都是寶寶十分喜愛的遊戲。在藏貓貓時要盡量收拾起像電器、暖水瓶等不安全的東西;坐飛機遊戲一定要注意安全。以免閃了寶寶的身體,又要防止抓不牢而將寶寶摔下來。
寶寶動作能力訓練
學走路
周歲以後的孩子90%都可邁出第一步,在良好的訓練下可走得很好。獨立走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走得好就更難了。初練行走,不免有些膽怯,想邁步,又邁不開。成人伸出雙手做迎接他的樣子,孩子大著膽子踉踉蹌蹌能走幾步,趕快撲進成人懷裏,非常高興。如果成人站得很遠,他因沒有安全感而不敢向前邁步,因此成人要靠近些給予協助。邁開步子以後,仍不能走穩,好像醉漢左右搖晃,有時步履很慌忙、很僵硬,頭向前,腿在後,步子不協調,常常跌倒,仍需成人細心照料。
在這個階段,應鼓勵孩子走路,創設條件,使他安全地走來走去。對那些大胖子和“小懶蛋”更該多加幫助,使他早些學會走路。
爬上爬下
目的:鍛煉寶寶的四肢,促進手腳和全身的動作協調。
方法:
①把床上的被子疊好放在床中間,讓寶寶爬上爬下。
②選擇不太高的樓梯、攀登架,讓寶寶爬上去、爬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