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1歲1~3個月寶寶早教啟蒙(1 / 3)

你的寶寶雙腿能走後,隨著他的好奇心的不斷增長,他會到處逛了,比如靠近貓咪去觀察它,而且如果被嚇一跳後,又會突然後退。這是一個很大的本事。

寶寶發育水平

身體發育

體重:男童平均為10.2千克;女童平均為9.5千克。

身長:男童平均為77.3厘米;女童平均為75.9厘米。

頭圍:男童平均為46.7厘米;女童平均為45.4厘米。

胸圍:男童平均為46.5厘米;女童平均為45.8厘米。

1歲後,母乳喂養的寶寶每日可繼續提供1~2次母乳,吃牛奶的寶寶,每日應繼續提供乳類500毫升左右,也可以用豆製代乳品代替。此期間主食可給稠粥、軟飯、軟麵條、麥片粥、玉米粥等,可添加魚、肉、肝、蛋、豆製品等高蛋白質食物。每日蔬菜的量與主食量接近,一般與主食一起吃。由於寶寶的胃容量有限,而對能量的需求相對較大,所以應讓寶寶多進餐,每天5餐左右為宜。

動作發育

1歲1~3個月的寶寶大部分都可以不抓任何東西,靠自己的力量站好,一步、二步,搖搖晃晃地開始走路。剛開始時,他們會兩腳張開降低重心,以保持體平衡,彎著手,將力量集中在肩膀,不用多久,他們就能走得很快。他們喜歡爬樓梯,看到樓梯就會一層一層地往上爬。剛開始,有些寶寶會上樓不會下樓,這時候就哭著叫媽媽,隻要教他手扶著樓梯,身體重心向後,用腳一邊摸索一邊下來,他很快就可以學會。

這個時候,他們的指頭已經很靈巧了,喜歡翻書本、抓東西、把籃子內的東西拿出來又放進去。

隨著寶寶的雙腿走得越來越好,他運用雙手也更為熟練了。大多數13個月大的寶寶都能抓住一塊積木,並把它扔到盒子裏。語言發育

當寶寶智力方麵逐漸進步時,媽媽在高興之餘當然想教他學習各種新的東西。寶寶對有趣的事、快樂的事會熱心學習,進一步增加自己的能力,對不喜歡的事就顯得缺乏興趣了。

寶寶在這個階段自主性正逐漸拓展,愈來愈不想照媽媽的心思行動,當他被強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會說“不要”,這絕對不表示他任性,因寶寶的知識在一步步進展,已經進展到有自己的主張了。如果一直勉強他,難免會破壞其自主性,養成他強烈的依賴心。

隨著體格、智能方麵的發展,嬰兒時期的舉止漸漸減少,行動愈來愈有寶寶的味道。雖然他的詞彙還停留在單字階段,但是數量已經增多。他所說的語言已能和實物一致,“車車”就是車子、“咪咪”就是貓咪。而且,他會用一個句子來表達各種不同的情緒,這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感情方麵非常發達,他除了可以用語言外,還會用動作、表情、聲音的抑揚頓挫等來表現情緒。

當媽媽了解寶寶想要表達什麼時,可以重複地告訴他“汪汪”在那邊,自然可以促進寶寶的語言能力。同時,媽媽可以將寶寶眼睛看到的東西,耳朵聽到的聲音,肌膚感覺到的冷、熱感等都說給他聽。

這個時期,寶寶對顏色和形狀的認識也增多了,能做簡單分類。在形狀方麵,可以分辨圓形和非圓形、四角形或三角形,在辨色方麵,可以將兩種不同的顏色,如“紅色”和“藍色”分開。在這之前,他已經可以將“圓形、三角形、四角形”等全部分類,顏色也可以分出3種類別。

感覺發育

寶寶到了1歲之後,個人的體型差異會逐漸明顯,有的寶寶較高、有的較矮、有的較胖、有的較瘦,無論是體型或個性都會出現差異。

運動方麵也一樣,有的寶寶已經走得很好,有的卻還要抓著東西才能站立。由於外出機會增加,家長很容易拿自己的寶寶和別的寶寶比較,覺得自己的寶寶某些方麵不及別的寶寶。但是隻要其他的成長過程順利,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放長眼光來看,這個時期的寶寶即使有兩三個月的差異,以後不見得會有什麼差別,不必太多地在意。

心理發育

這個年齡的寶寶學會了走路,他步態蹣跚地到處行走,一會兒蹲下,一會兒站起,一會兒爬上沙發,一會兒鑽進床底。當然走得還不穩,時常來個“小狗啃泥”。當寶寶坐下時,兩隻小手可不願閑著,揪揪這,摳摳那。尤其對小孔、按鍵感興趣,錄音機、電視機、電插銷等,都是他研究的對象。畫筆和紙這時在他的眼中與其他玩具沒有兩樣,滾動的小皮球是他的最愛。這時的他會用手指物品來表達他的需要,需要幫助時還會拉著成人來或大聲叫喊。寶寶從模仿叫“爸爸、媽媽”,到能主動叫“爸爸、媽媽”了,而且還能聽懂成人說的話。來客人時會按媽媽的指令指出家中的燈、冰箱、電視等物品,甚至會指出圖畫書中的許多東西。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活潑可愛,但很難照看。他還是喜歡把手裏的玩具或物品扔到地上,並且還讓你撿起來。這是小嬰兒的遊戲方式,通過有意識地拋擲玩具來觀察玩具落地地點和落地情形,並以此與成人交往。1歲以後的寶寶最喜歡與父母一起玩,充分的玩耍將幫助寶寶發展自信心和對人的信任。

此時期的寶寶開始了蹣跚學步,並很快開始自由行走。因此,在護理方麵,特別要注意預防意外事故的發生。樓房的窗戶一定要鎖好,電源要選擇帶安全防護裝量的或使寶寶摸不到,暖瓶、熱湯不要放在寶寶夠得到的地方或鋪有台布的桌子上,不要讓寶寶手拿鉛筆或筷子等在旁邊行走。

喜歡媽媽,不許別人來到媽媽身旁,一麵看著媽媽的臉色,一麵淘氣。拉住媽媽往商店走,見到玩具就要,見到吃的也要。喜歡模仿大人看書,但常把書拿倒,卻念得津津有味。同小朋友玩時,經常爭奪玩具,搶不到就大聲哭喊和打鬧。

智力發育

過了1歲後,他們已經可以理解“這個”“那個”之類的代詞,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正在逐漸增加中,如媽媽說“把那個拿來”,他會照媽媽的指示拿東西。

有的寶寶雖然理解能力有了進步,能聽懂大人的話,但需經過一段時間才會說話。有些寶寶能立刻學著媽媽說話,有些寶寶卻完全不出聲。語言發音需具備高度的技巧,比較晚說話是因為寶寶還不知道舌頭的使用方法和吐氣方法,或是舌頭的運動能力比較差。晚說話的寶寶也能夠清楚地了解語言的意思,隻要時機一到就很會說話了,這時候,媽媽可以讓寶寶看清楚嘴巴的動作,慢慢地和他說話。

寶寶智能發育

1歲1個月至1歲3個月齡的寶寶能獨立走穩,扶著欄杆上下樓梯。萌發好奇心,對感興趣的東西都想接觸一下。能用積木疊塔,疊小套筒,用棒狀物插入小孔,握筆在紙上亂塗。聽懂成人日常言語,說出幾個有意義的詞。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及稱呼周圍熟識的人,能認識常見的實物,知道自己的名字,用幾個單字表達自己的意願。

會用勺裝上食物放入口中,要坐盆或褲子濕了會表示。開始對小夥伴感興趣,會把玩具給人或與人爭奪玩具。產生獨立心理,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見陌生人開始出現害羞的表情,喜歡顯示自己的成功,做錯事會感到內疚或不安。

13~15個月寶寶早教參考

通過運動來學習

年輕的父母天天都在期盼著自己可愛的寶寶成為一個聰明伶俐、有知識、愛學習的孩子。是的,孩子的天性就是愛學習,從他來到這個世界上,你就能夠看到他通過運動在探索、在學習著。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知識源於動作。”他在這裏強調了“動作”在兒童早期智力發育中的重要作用。你不妨回憶一下孩子這一年來的成長曆程,一定可以領悟到“動作”對寶寶智力開發的重要性。從俯臥時能夠嚐試著抬頭,到仰臥時學會翻身;從手、膝觸地爬行,到由大人攙扶著雙手跌跌撞撞地學習走路。寶寶的每一種能力的習得,都是通過他認認真真運用各種動作來學習的,是通過他兢兢業業地、舉一反三地練習而獲得的,這裏麵傾注了父母的關愛和耐心,孩子的成長既令你欣喜,又給你帶來了新的希望。

對於一個剛剛1歲的孩子來說,仍然處在感覺和動作教育階段,在他還沒有學會怎樣進行思維的時候,他需要先學會的必然是怎樣行動。在這些感覺和運動的基礎上,孩子通過各種動作、各式各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滿足他好動的天性,還能有力地促進寶寶大腦的健康發展,從而促進其智力的發展。與此同時,“動作”還能鍛煉寶寶生活自理的能力和為孩子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因此,父母要特別注意為孩子的動作發展創造條件。

尤其是到了1歲之後,寶寶的動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活動內容也豐富多了。他漸漸地可以不靠扶持獨自行走,進一步還學會了拐著彎走路;他能獨自爬上幾級樓梯;在不用大人扶持時,他也能由站著改為坐下;他能用動作和簡單的語言回答大人提出的問題;會用手挑選自己喜愛的玩具;還能逐個打開、合上大小不等的小盒子;能手握粗杆鉛筆和蠟筆隨意地塗鴉。會隨著歌謠和音樂節律手舞足蹈;會在穿衣服的時候伸手配合等等。

鼓勵孩子把話說出來

細心的父母會發現,每個孩子的說話能力相差很大,有的孩子到了18個月的時候才會說1個單字,而有的孩子這時已經能夠背誦兒歌了。單單從這一方麵來看,並不能說明前麵那一位孩子與後麵這一位孩子之間的智力有多大差距,因為,說話的早晚與遺傳有關,也與家長對孩子的引導、教育和訓練有關。

一般來說,孩子長到半歲之後就能喃喃發音了,9~10個月的嬰兒已經能聽懂父母的話了。到了1歲的時候,孩子除了能夠說出幾個單個的字,也能夠說出一些有抑揚頓挫和停頓的令人費解的句子了,家長要一如既往地充滿希望地關心和培養寶寶的語言發展,要給他創造更多的說話機會。父母要隨時和孩子攀談,要多和孩子聊天,在談話中要不斷地增加新的詞彙。

用簡單的語言講述你正在做的事,說話要慢,發音要清晰,核心的字詞要加重語氣,不斷重複,讓孩子觀察到大人的口形和親切的表情,還讓孩子看到你所講到的這個“字”或“詞”所代表的實物,盡管此時孩子還不會說,但是這些語音刺激和實物的形象刺激,都會使孩子的視力、聽力得到同步的鍛煉,也使孩子逐漸熟悉說話的音調、節奏,為孩子開口說話打下基矗

寶寶1歲3個月大時能從鏡子中認出自己,他不會再伸出手去試著摸摸鏡裏的“另一個”寶寶了。孩子需要安全感

孩子沒有完全獨立生存的能力,必須依賴父母的保護。1歲多的孩子在與母親分開的時候,常常會有“分離性焦慮”。他們會不斷地提出各種要求以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凡事表現出躊躇不前的樣子,甚至原本已能做得很好的事情卻需要他人來協助才能去完成,就是說依賴性仍然很高。其實,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情結就是為了獲取心理上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的研究告訴我們,親子關係的質量是影響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父母和孩子之間隻有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使孩子的情緒情感朝正向發展。當他知道身旁有可以信任的人在關心他,當他感到餓了的時候,父母會及時給他提供食物;在他不舒服的時候,父母會給予細心的照顧;在遇到危險的時候,父母會保護他不受到傷害;在想玩耍的時候,父母會陪他一起玩,他就不會感到孤單和無助。諸如此類來自家長的關愛,都可以減輕孩子的“分離性焦慮”,並滿足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

因為日常生活中一些固定習慣的改變,也會令孩子覺得不安,所以,家長要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一個穩定的生長環境,是滿足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的重要內容。

“冷處理”寶寶耍脾氣

1歲以後的孩子在不滿意時會發脾氣。在發脾氣時,孩子會哭、鬧、叫、摔東西甚至打人。通常,孩子發脾氣除了可以發泄他自己的不滿情緒以外,還是孩子希望引起別人注意的一種方式。所以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發脾氣,處理不好,會使孩子把發脾氣作為要挾大人的手段。那麼,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我們要分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並找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