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適時地給孩子提供充足的可供探索的玩具,占住他的雙手使他沒有機會去吸吮手指;
(3)用新奇的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多和孩子做親子遊戲等辦法去進行引導;
(4)鼓勵他與小朋友一起玩,消除家庭環境中致使小孩苦悶的不良因素;
(5)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開闊眼界,分散注意力,忘記吸吮手指;
(6)如果孩子已經把小手指頭放進嘴裏,家長就需要運用引逗的方法分散孩子對這個固有習慣的注意力,切不可使用打、罵、恐嚇,或用辣椒、黃連塗手指等辦法,這樣有害寶寶的身心健康;
(7)部分寶寶過分吸吮手指,咬指甲,常常是由於觸覺防禦過度引起的,可以對孩子進行皮膚觸覺訓練,很有效果。不僅能夠改善孩子吸吮手指的壞毛病,而且能激發他的快樂情緒,培養專注和觀察能力。
教孩子自己洗手
(1)培養孩子講衛生的意識
在教孩子怎樣洗手的過程中,家長一定不要忘記抓住這個機會告訴孩子洗手是為了預防疾玻讓孩子知道講衛生就可以不得病,講衛生的孩子是爸爸媽媽喜歡的孩子,是懂事的孩子,是個好孩子。作為家長你不要忘記,孩子現在長大了,已經懂得好多事情了,你要經常對他講道理了。就這樣,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入手,逐漸培養他講衛生的意識。
(2)自己要做好示範
要一步一步地慢慢地給他示範:首先是怎樣挽起袖口,怎樣打開水龍頭,淋濕雙手,抹肥皂,左右手互相搓手心和手背,再將一個一個的小手指頭洗一洗,然後用清水衝洗幹淨,再用幹淨毛巾擦幹手。起初,父母要一邊說著一邊做,說話要親切,動作要慢些,以便讓孩子看個明白。在孩子自己洗的時候,他經常是會一邊洗一邊玩水,忘了那些具體步驟和要求,父母就要在他身旁一步一步地提醒他,鼓勵他,幫助他掌握。
規範孩子對“不”的理解
剛會發“不”字語音的孩子,還不甚明了“不”字的全部含義。當他剛剛能夠清晰地發出“不”字這個聲音時,家長應隨即引導孩子明了使用“不”字是代表一個人不讚成什麼,要否定什麼,在反對什麼,以此來規範孩子對“不”字的理解。
隨著日常生活中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對話增多,隨著交談中對話雙方“不”字的反複出現,家長會不厭其煩地把大人不同意孩子做什麼的這種“意思”和“不”字聯係起來,幫助孩子理解家長所提出的否定要求必定是與這個“不”字的發音和意義聯係在一起的。孩子聽懂之後,便在與父母的交流中得到了固定,在日積月累的練習中得到了“強化”。等孩子長到1歲之後,隨著他獨立意識和反抗意識的增強,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學會使用“不”字了。
由於寶寶語言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限製,所以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往往要配合相應的麵部表情和實際行動,幫助語言更好地發揮作用,以期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
寶寶語言能力訓練
開商店
目的:學說名詞。
方法:準備一些實物、玩具和紙片(做紙幣)。讓寶寶和你一起玩開商店遊戲。你當顧客,寶寶當售貨員,請寶寶先問:“你要買什麼?”你回答:“我要買鉛筆。”並把紙幣遞給寶寶,寶寶就把東西拿給你,可互換角色。
寶寶學說雙音詞
目的:訓練孩子用兩個字以上的詞或詞組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方法:在學會用語言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訓練用兩個字以上的詞或詞組來表達。如爸爸問:“到哪兒玩去?”教他回答“上公園去”。要有意識地逐漸培養孩子擴大使用的詞組範圍。
家長應穿插給孩子念些適合年齡的兒歌,並可配些動作。現列舉十首兒歌如下:
(1)《吃果果》——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寶寶不在留一個。
(2)《公雞叫》——公雞喔喔叫,寶寶起得早。
(3)《輕輕走》——輕輕走,不亂跑,阿姨說我好寶寶。
(4)《大皮球》——大皮球,真正好,拍一拍,跳一跳。
(5)《吃菜》——胡蘿卜,大白菜,寶寶吃了長得快。
(6)《小小雞》——小小雞,嘰嘰嘰,青草地裏找蟲吃。
(7)《愛玩具》——小朋友,愛玩具,玩過以後要收起。
(8)《好朋友》——小朋友,手拉手。一二一二向前走,團結友愛好朋友。
(9)《排排坐)——排排坐,分果果,你一個,我一個,大的給奶奶,小的留給我。
(10)《講禮貌》——爸爸媽媽上班去,把我送到幼兒園;我跟爸爸握握手,我跟媽媽說再見。
寶寶聽覺能力訓練
猜聲音
目的:練習辨別聲音。
方法:給寶寶模擬車的叫聲(汽車、自行車、摩托車、火車等)動物的叫聲(狗、貓、小雞、鴨、牛等)以及風、雨、雷、電話等聲響,讓孩子猜猜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