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2~2歲半寶寶早教啟蒙(2 / 3)

③選擇運動型活動

專家說,那些讓孩子動起來的活動更容易吸引他們,比如隨著音樂跳舞或在院子裏踢球等。

④確保足夠的睡眠以及健康的飲食

缺少睡眠和不健康的飲食會影響到大人的關注能力,對孩子亦是如此。

⑤控製看電視時間

專家說,如果1~3歲的孩子每天多看1個小時電視,他到7歲時出現注意力方麵的問題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將近10%。

⑥增加趣味性

為了鼓勵孩子延長他對某件事的關注,你可以設定一個時間,然後察看孩子是否可以多堅持一段時間,如果這個方法行不通,也不要氣餒,總有一天孩子可以學會對自己選擇的活動或玩具保持興趣。

⑦切忌“疲勞轟炸”

雖然寶寶的注意力需要耐心地培養,但是每次讓2歲的寶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宜過長,最好是在學習幾分鍾之後,給他幾分鍾自由活動的時間。而且要經常更換讓寶寶注意的內容,以便能讓寶寶有更高的興趣,把“注意力”堅持到底。

孩子說謊怎麼辦

孩子的說謊可分為無意說謊和有意說謊兩類。

無意說謊,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年幼的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想象與現實之間的界線,希望用語言描述某種幻想的東西。

有意說謊,通常帶有明顯的欺騙目的,它容易變成一種習慣行為。對於孩子的無意說謊,家長不必過於追究,因為隨著孩子認識能力的提高,這種現象會慢慢消失。而對於有意說謊,則要嚴肅對待。首先,家長要在家庭中形成寬容的氛圍,不要過於苛求和責難孩子,更不能用體罰來對待孩子的過錯,不要讓孩子形成恐懼感。對於孩子的有意說謊,要進行認真的調查和分析,用事實真相來揭穿謊言,讓孩子懂得說謊是要受批評的,從一開始就堵住孩子說謊的企圖。

怎樣對待倔孩子

倔孩子是個堅持自己的看法和是非觀的人,而這些看法和是非觀,通常是在家庭教育中不知不覺地形成的,主要還是和父母的教育相關。同時孩子的心理和認知的不成熟也是原因之一。要從平時對孩子的教育入手去引導孩子,而不要錯怪孩子。

(1)幫助多於指責

當孩子的行為有違成人的是非觀時,不要輕易地指責孩子,應好好和孩子談談,讓他明白他的行為為何是錯誤的,引導他考慮別人的看法,幫助他辨別是非。這時候,推理論證的方法比懲罰效果會更好,要讓孩子發自內心地說出“對不起”,而不是迫於成人的意誌。

(2)創造衝突環境

家長要給孩子安排大量的自由活動時間,讓孩子自己去做遊戲或玩玩具,這樣有利於他們經曆一些自然的是非衝突並練習如何解決紛爭。

(3)討論道德難題,淡化絕對的是非觀

選擇一些帶有道德方麵內容的故事,和孩子們談論故事中的人物,把談論的重點放在做錯事情的人身上。讓孩子逐步認識到人不會永遠都是好的,也不會永遠都是壞的。

(4)主動鼓勵改變規則

在玩一個孩子們喜歡的遊戲時,鼓勵他們改變規則,用不同的方法去做這個遊戲。要向孩子們強調:隻要所有參與遊戲的孩子都同意,那麼規則的改變是可以接受的。

(5)支持參與表演

表演有助於孩子們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且可以培養他們接受他人觀點的能力。

(6)要不吝嗇表揚

要讓孩子們明白,幫助別人的舉動能夠促進團體的發展。對於把他人的需要置於自己需要之前的孩子要不吝嗇表揚,鼓勵孩子多去幫助別人。

理解孩子的泛靈心理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泛靈心理,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感情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一個時期,寶寶會把一切東西都視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動能力的。因此,我們常看到這個時期的孩子與枕頭“談心”,與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講話”。

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年輕父母該采取什麼樣的對策呢?

(1)巧妙回答孩子所的“棘手問題”

孩子是好奇的。從2歲末期開始,寶寶就會對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的答案是這個時期的寶寶心理水平難以理解的,但是對孩子的提問我們又不能不回答,否則寶寶提問的次數就會減少,甚至會使他對事物失去應有的好奇心。對於孩子的提問,我們可以根據他的心理特點,采用擬人化的方法間接地回答。

①問題1:“月亮為什麼跟著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歡你,所以跟著你走。”這樣的回答,總比你對孩子說“你還太小,媽媽告訴你,你也不懂”更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②問題2:“魚為什麼會有魚鱗?”

“就像你在遊泳時要穿遊泳衣一樣,魚在水中遊泳也要穿遊泳衣——魚鱗就是魚的遊泳衣。”

③問題3:“太陽為什麼會落下去?”

對於這個問題,如果你是從太陽與地球的關係上回答,或者是用動力學原理來科學準確地回答孩子的問題,這個時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這樣回答:“一到晚上,動物們回家睡覺了,太陽公公也到山的那邊去睡覺了。”這樣的回答同樣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應的心理滿足。

(2)培養寶寶的愛心與同情心

比如,父母可以將物“擬人化”,以激發孩子的泛靈心理,使之產生移情心理,進而理解和形成相應的良好習慣。例如,教育孩子不要把牆壁搞髒,不要把小凳子弄壞,你可以說:“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會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斷了,走起路來多難受啊!”孩子聽了以後,一定會非常注意,還會擦擦凳子,撣撣牆壁上的灰塵。這樣,孩子愛護物品、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就很容易養成。

再比如,教育孩子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愛護其他小朋友,我們都可以利用其泛靈心理,使之對相應的人或物產生移情心理,進而形成同情心,使其愛護他人和物就像愛護自己一樣。

平時不要給孩子講有恐怖情節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視節目。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受泛靈心理影響,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他們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裏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故事情節或形象和現實生活混淆,對恐怖的畫麵內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為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視節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產生不該有的恐懼心理,有時甚至還會產生幻覺。

我們除了應在語言、圖畫等方麵刪除會使孩子產生恐懼、被傷害的內容外,還應盡量避免讓孩子看帶有恐怖鏡頭的影視節目。這樣將有益於發展孩子勇敢、大膽、無畏的品質,進而有益於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不要有意無意地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來為其行為的過錯推卸責任。現實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條絆倒,帶孩子的成人往往會一邊撫慰孩子,一邊指使孩子或幫孩子去“打”或“罵”將其絆倒的木條。由於受泛靈心理的影響,一般的孩子都會在“懲罰”木條“報仇”後,逐漸恢複內心的平衡。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因為這等於為孩子推卸責任,不利於他們責任感的形成。因為孩子跌倒不是“木條礙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應受到責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條。

培養孩子自己的是非觀

“不!我不能分給別人玩。”一個3歲的孩子試圖把所有的積木都攬在他的小胳膊裏,他大喊大叫,聲音裏透著絕望:“我要它們!”他是一個自私的、淘氣的孩子嗎?他被寵壞了嗎?不一定。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他隻不過是堅持按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方式做事而已。你可以說他“倔”,但不能說他“壞”,因為這種想法和做事方式真實地體現了他心目中的是非觀念。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學齡前兒童處於強製道德期,這一時期的兒童心中的是非觀和其認知水平相關,有其自身的特點。

(1)容易絕對化地看待人和事

對是與非的看法黑白分明。

在孩子看來某一個行為要麼是對的,要麼是錯的,中間沒有灰色地帶,沒有可以商量的餘地。人要麼是好人,要麼是壞蛋。好人永遠是好人,壞蛋永遠是壞蛋。

(2)堅信規矩,但是又以自我利益為原則

對規矩的神聖性堅信不疑。孩子認為規矩是不容破壞的,哪怕隻是一個遊戲規則。破壞規矩就是錯的。但是,如果這些規矩和自己的利益發生了衝突,他又會很自然地把規矩拋在腦後。專家把這種自我中心稱為“相對快樂主義”。

(3)界定是非看是不是會挨罵

如果父母經常靠懲罰來進行教育,並且沒有耐心把懲罰的理由說清楚,孩子也就會通過某一行為是否會帶來懲罰界定是與非。比如,孩子知道拿走別人的玩具車是錯的,如果這樣做的後果是被罰去坐冷板凳的話。一種行為帶來的懲罰越嚴重,孩子對這種行為的看法就越不好。

(4)不體諒別人的感受

不太容易接受他人的想法,或者難以考慮別人的感受,隻考慮他自己的觀點。一直到孩子上小學以後,他才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到了更大一些的時候,他才能理解多種觀點。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當孩子對世界和人生的概念還隻局限在家庭和個人時,很難會自然地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5)不通“情理”而隻看後果

和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時,傾向於忽略行為動機,他是從一個行為是否造成實際上的破壞來考慮這個行為的對錯,而不論這個行為本身是否故意。

我們恐怕很難說服一個幼兒,讓他相信別的小朋友碰倒了他搭的積木或者踩了他的腳趾頭真的不是故意的,隻是因為地方太擁擠。

這種情況的出現,和平時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也有很大的聯係。很多時候,由於孩子不小心而給大人帶來麻煩時,大人常常也會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孩子,責罵孩子,甚至懲罰孩子。

這種忽略行為動機,隻看後果的教育也就造成了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交往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采用這樣的評判標準來看待衝突問題。

教孩子要“輸得起”

經常會聽到父母抱怨“每次和孩子一起玩遊戲,隻要我贏了他,他就會很不開心,鬧著不算,硬要重來……”“我們家的孩子不會交朋友,遊戲、比賽隻能他贏,不能輸,現在沒有孩子願意和他玩……”勝敗其實乃兵家常事,可一些孩子偏偏不懂這個理,爭強好勝,贏了就滿心歡喜,輸了就大哭大鬧,麵對這樣“輸不起”的孩子,父母如何開導,讓他坦然麵對輸贏呢?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麼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可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方麵都不成熟,他並不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在人前或是在集體活動中,一旦不如人,輸於人時,他就會表現出不滿、不高興。

孩子“輸不起”通常會有兩種表現:一些孩子麵對挫折、失敗,他會采取回避的態度,逃避困難。比如,媽媽批評孩子學鋼琴不認真,不如隔壁的孩子彈得好,聽到這話孩子索性就放棄了,幹脆就不彈了;另外一種,性格急躁的孩子一旦在遊戲中輸了,就會大發脾氣,哭鬧以示宣泄。在幼兒園,老師們常會遇到因為搶不到“發言權”而委屈哭泣的孩子。

(1)兩大原則引導孩子

雖然說好強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是,如果孩子的得失心過重,每一次輸贏都讓他耿耿於懷的話,這就會影響到他與人相處的能力。麵對“輸不起”的孩子,父母需要費點心思,幫助孩子排除這種心理障礙,讓他逐漸跨越輸贏的問題,體會做每件事所帶來的各種情感經驗。父母在引導孩子如何麵對輸贏時,有兩大原則需要注意。

①端正心態

在平時的生活中,一些父母往往喜歡將孩子的成功當作自己的“門麵”,贏了就誇孩子聰明、能幹,輸了就指責和埋怨孩子笨,這種教育方式是最不可取的,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走向兩個極端,要麼失敗了就爬不起來,要麼就爭強好勝,非贏不可。

作為孩子的啟蒙教師,父母在孩子個性形成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麵對“輸不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態,正確看待孩子的失敗。當孩子在學習和遊戲中受挫時,父母應該教育他克服沮喪和悲觀的思想,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建立積極的心態對待暫時的受挫。

②積極鼓勵

幼兒階段,父母應該以盡可能地協助孩子體驗成功、建立自信為主。但是失敗在生活中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讓孩子將之視為另一種情感體驗,在孩子情緒低落時,父母要積極鼓勵,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積極麵對挫折。比如,當孩子在繪畫課上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父母就可以善意地告訴他:“我們不可能每次將事情都做得最好,上一次的唱歌比賽,老師就表揚你很棒,雖然這次畫畫比賽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但隻要我們努力,一定也能做到最好。”父母這樣說,既告訴了孩子失敗和受挫是他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會要遇到的事情,同時也鼓勵他積極麵對。

(2)三種方法教育“輸得起”的孩子

①增強孩子受挫折時的承受力

雖然要盡可能協助孩子成功,但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不要過分刻意地為孩子排除一些在正常環境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難,當孩子遇挫時,父母不要立刻插手,不妨留給孩子自己麵對失利的空間和機會。比如,孩子用積木搭一座高樓,可不巧,快成功時“樓”塌了,看著孩子沮喪的表情,父母盡量不要直接替他解決問題,可以和他一起討論,引導孩子去思考,然後讓他自己去執行解決的辦法。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動機常來自於遭遇過的挫折,當他的經驗足夠豐富時,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②集體活動中提高耐挫力

在集體遊戲中,孩子會經曆一些挫折和失敗,這些失敗的痛苦經曆讓他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長處,發展他的內省智能。他一方麵要學會如何欣賞別人,和同伴友好相處,共同合作;另一方麵在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中,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在集體中的這些磨煉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耐挫力。

③遊戲中平衡輸贏心態

大人和孩子遊戲時不要經常故意輸給孩子,適當的時候玩一些輸了也有獎勵的遊戲,通過這種辦法,平衡孩子輸不起的心態。當然獎勵的前提是說出輸的原因。關心孩子的知識技能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培養孩子能輸能贏、樂觀處事的健康心態將會讓他受益終身。

幫助孩子渡過父母離異關

當今時代,夫妻離婚已不算什麼大事,然而這種家庭結構的轉變,親情的拆離,不僅會在孩子的心靈中蕩起痛苦、哀怨、消沉的漣漪,甚至會留下難以撫平的創傷。處理不好就會成為毀掉孩子一生的轉折點,給他們留下刻骨銘心的遺憾。麵對這離異父母的聲聲哀訴,專家們有什麼辦法呢?除了陪同哀歎之外,也隻能呼籲他們,特別是打算離異的父母,把孩子放在考慮的首位,了解不同年齡孩子的心理,做好工作,把他們的心靈創傷降低到最低程度。

(1)適當交代

一旦你們已經做出離婚的決定,就應該早一點告訴孩子,盡管這是件不容易的事。孩子最怕突如其來的打擊,父母雙方應該一起向孩子心平氣和地講述,就像平時一家人商量周末去哪裏旅遊那樣,讓孩子不感到突然。暫且把你們之間的憤怒和愧疚放在一邊。盡管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談話的內容方式會不一樣,但都應包括一些基本的內容:“爸爸媽媽過去很相愛,在一起很幸福,但現在我們認為分開後兩個人會更幸福。不管我們之間發生什麼,我們都會永遠愛你,照顧你。”談話時,感情要溫和,不兜圈子,盡量接近事實,既讓孩子對未來的變化做一點心理準備,又不要讓這即將來臨的變化把他嚇壞。請記住,孩子並不需要對細節知道很詳細,重要的是讓他知道,父母隻是分開了,但是誰也不會在孩子的世界裏消失。

要強調,你們的不愉快與離異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不要讓一個懂事的孩子感到內疚並去責備自己。

(2)好說好散

孩子最怕家庭暴力戰爭。父母的爭吵充滿敵意,不但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和不安,造成孩子心理負擔,還會給他樹立反麵的典型。你們也要避免爭吵和暴力,要和風細雨,好說好散,任何一方都不要用孩子作要挾;更不能教唆孩子參與戰爭。不要把你們的恩怨強加在孩子身上,煽動他們做出傷害親情的舉動。要知道在家庭暴力衝突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將來也很難處理好自己的家庭婚姻問題。

(3)理解孩子

掌握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十分重要。要知道,在父母離異這件大事麵前,不同年齡的孩子的反應是不同的,甚至男孩女孩的反應強烈程度也大有差別。你隻有了解了他們的心理狀態,才有可能去對症處理:

①拒絕生疏麵孔

2歲以內的孩子要求生活秩序的穩定。如果過去主要照顧他們的人換了,他們會有種被拋棄的感覺;兩個熟悉親切的麵孔隻剩下一個,或更換了一個,他一時難以對更換後的角色產生信任。表現出來的是哭鬧增多、吃的習慣改變、睡眠不安易驚醒、離不開唯一的單親等。這時需要用雙倍的愛去撫平幼小心靈的創傷。

②最怕被拋棄的年齡

3~5歲的孩子要求來自父母的持續的照顧。隨著他們記憶和語言能力的發展,他們的自我意識能力也在強化,他會把自己與父母的親情看得很重,怕被父母任何一方拋棄。任何一方消失改變都會令其惴惴不安、誠惶誠恐,甚至改掉的壞習慣又複發,像吮大拇指、尿床、撕碎自己心愛的書畫等。這時你千萬不要用教訓的態度去管教,那樣會加重他的失落感,無異於在他心靈的傷口上撒鹽。這時孩子最需要的是不間斷的語言交流,你千萬不能因為情緒低落、苦悶或移情新歡而冷落了孩子,讓他失去寶貴的語言速進期。

③要求相同的愛

6~8歲的孩子已經需要屬於自己的時間,但同時還要求一定的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以便確定他們是被父母喜愛的。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們開始分辨對錯,懂得公平,他們可能要求和父母有同樣時間的接觸,保持相等的距離。

失去任何一方的愛,對他們都是劣性刺激,會使他變得自卑、憂傷、孤獨,在學校不願交友、易怒、富於攻擊性、學習成績下降。

你不要忘記,這可是塑造孩子人格和性格的最佳時期,你不要把大人情感的波瀾,注入孩子的心靈,把可塑性極強的孩子變成脾氣古怪、不合群、不友善、焦慮多疑的孤僻者。

寶寶語言訓練

春天到

目的:發展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背誦兒歌,並能手口一致地表演動作。

準備:有關春天的圖片,“春天”“蝴蝶”“蜜蜂”字卡及相應圖片。

方法:①媽媽拍手說兒歌《春天到》,鼓勵寶寶一起拍手,一邊跟著說兒歌。之後媽媽問寶寶:“誰來這首兒歌裏做客了?”(蜜蜂、蝴蝶,還有小鳥。)

②媽媽說兩遍兒歌後,讓寶寶學習重點詞句及動作:

“春天到,空氣好。”——雙手上舉,左右擺動。

“草兒綠,鳥兒叫。”——左右拍手。

“花兒朵朵開口笑。”——雙手手腕相合。

“蜜蜂蝴蝶齊舞蹈。”——學小鳥飛。

③媽媽表演兒歌,遇到重點詞句時速度要慢,動作要誇張。

手指謠

目的:①學說擬聲詞“吧吧吧、刷刷刷、嘭嘭嘭、嗒嗒嗒”。

②知道每個手指的名稱。

準備:指偶5種(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妹妹),掛圖5幅。

方法:①請寶寶依次看掛圖一,說出“爸爸會開汽車,吧吧吧”;看掛圖二,說出“媽媽會洗衣服,刷刷刷”;看掛圖三,說出“哥哥會踢足球,嘭嘭嘭”;看掛圖四,說出“姐姐會打電腦,嗒嗒嗒”;看掛圖五,說出“小妹妹在看圖畫書”。

②媽媽與寶寶一起看圖,多念幾遍。當寶寶有一定印象後,再說“大拇指是爸爸”,並幫寶寶給拇指套上“爸爸”指偶,然後依次套完4個指偶。最後再做動作,念幾遍手指謠。

③媽媽念手指謠,請寶寶用手勢表演。

建議:①剛開始,寶寶不會完整地說出兒歌,也不會與兒歌同步出示指偶,家長應耐心地引導寶寶反複練習。可以由家長念兒歌,寶寶隻出示指偶,過渡到隻發擬聲詞,再過渡到說出完整的兒歌。②家長可通過玩猜手指遊戲,來幫助寶寶記住各個手指的名稱。

兒歌

爸爸會開汽車,吧吧吧;

媽媽會洗衣服,刷刷刷;

哥哥會踢足球,嘭嘭嘭;

姐姐會打電腦,嗒嗒嗒;

小妹妹在看圖畫書。

小手

目的:讓寶寶認識、了解小手的作用,會朗誦表演短兒歌。

準備:手的圖片,字卡“手”“拍”“擺”“藏”。

方法:①媽媽出示手的圖片,讓寶寶說這是什麼,同時認識“手”字。

②請寶寶伸出小手,拍拍媽媽的大手。媽媽可讓寶寶做合攏、放開等動作,以活動寶寶的小手。

③學習兒歌《小手》。

④媽媽給寶寶加動作,讓寶寶表演兒歌。

⑤識字:手、拍、擺、藏。

建議:

①媽媽在教寶寶學習兒歌之前,先做洗臉、吃飯、畫畫的動作,讓寶寶猜一猜,學一學,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我用小手洗洗臉。”

②為培養寶寶的靈活性,可加手指操:“大拇指睡了,食指睡了,大個子睡了,老四睡了,小不點兒也睡了。咯咯咯,公雞叫,小不點兒醒了,老四醒了,大個子醒了,你(食指)醒了,我(大拇指)醒了,大家都醒了。”

兒歌

小手小手拍拍;

小手小手擺擺。

小手小手藏起來;

小手小手伸出來。

小兔拔蘿卜

目的:培養寶寶對色彩的興趣。

準備:小兔玩具或圖片,3種顏色(白、灰、黑),字卡“小兔”“蘿卜”“白”“灰”“黑”。

方法:①媽媽問寶寶:“誰的耳朵長長的?誰的尾巴短短的?誰的眼睛紅紅的?”寶寶回答:“小兔。”再問:“這3隻小兔都是什麼顏色的?”(白色、灰色、黑色。)

②“媽媽呀,今天要給寶寶講一個關於小兔的故事,寶寶要認真聽。聽完後告訴媽媽,故事裏有幾隻小兔子?它們都是誰?”講述第一遍時,速度放慢些。

③媽媽講述第二遍時,問寶寶:“誰給小兔當拔蘿卜的裁判?3隻小兔分別拔出什麼顏色的蘿卜?”

④當寶寶熟悉故事內容後,再講故事時,媽媽說上半句,可讓寶寶接下半句,例如:媽媽說:“小白兔拔了一個——”寶寶接:“紅蘿卜。”

故事:

小白兔、小灰兔、小黑兔準備進行拔蘿卜比賽,請牛伯伯來當裁判,看誰最先拔出蘿卜。

“一二、一二、一二,哎喲喲1小白兔最先拔出了一個長長的紅蘿卜,小灰兔接著拔出了一個圓圓的綠蘿卜,小黑兔也拔出了一個大大的白蘿卜。

但3隻小兔一點兒都不高興,它們拿著蘿卜去問牛伯伯:“為什麼我們拔出的蘿卜顏色都不一樣啊?”牛伯伯笑著說:“這沒什麼奇怪的。你們看看,你們身上皮毛的顏色也不一樣嘛。”

3隻小兔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抱著拔出來的蘿卜笑起來。

小妹妹,愛刷牙

目的:①認識牙刷,知道牙刷的用途。

②學習兒歌,教育寶寶從小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準備:牙刷實物或圖片,字卡“牙刷”“白花花”。

方法:

①媽媽讓寶寶猜謎語:“一把小掃帚,個頭不算大,早晚來清洗,牙齒白又亮。”提示寶寶,答案是牙刷。

②媽媽出示牙刷,讓寶寶想一想,牙刷是幹什麼用的?(刷牙。)

③學習兒歌《刷牙》。媽媽在教寶寶兒歌的過程中,可自創動作,加深寶寶對兒歌的印象。

④媽媽可用手指教寶寶刷牙的方法:前麵上下刷,裏麵左右刷,打開門兒橫著刷、豎著刷。

⑤識字:牙刷、白花花。

兒歌

小妹妹,愛刷牙,

嘴巴小,牙刷大,

刷呀刷,刷呀刷,

刷得小牙白花花。

看誰的小手最幹淨

目的:教育寶寶飯前便後要洗手,培養寶寶良好的衛生習慣。

準備:關於節約用水的圖片,關於講衛生的圖片(飯前便後洗手),字卡“洗手”“幹淨”。

方法:①媽媽拿出圖片,教育寶寶飯前便後要洗手。

②在學習兒歌前,準備一些有關節約用水的圖片,教育寶寶要節約用水。

③教寶寶學洗手的步驟:①用水沾濕手;②打上肥皂;③搓手心、手背、關節、手腕;④衝洗幹淨,甩3下;⑤擦幹。

④識字:洗手、幹淨。

兒歌

自來水,嘩嘩嘩,

洗一洗,擦一擦,

飯前洗手講衛生,

看誰小手最幹淨。

剪指甲

目的:教育寶寶養成勤剪指甲的好習慣。

準備:兩個寶寶的圖片(一個講衛生,剪指甲;一個不講衛生,指甲長了也不剪),字卡“指甲”“長”“細菌”。

方法:①在講故事之前,媽媽可準備相關故事圖片,給寶寶講故事。例:有兩個寶寶,一個勤剪指甲,講衛生;另一個貪玩,指甲長了也不剪。他一會兒摸玩具,一會兒玩沙土,長長的指甲裏麵藏進了細菌,結果和蛋糕一起吃進了肚子裏,生病住進了醫院。醫生講了長指甲的危害。

②寶寶聽完故事後,媽媽啟發寶寶認真剪指甲,然後教寶寶念兒歌。

③識字:指甲、長、細菌。

兒歌

手指甲,長又長,

小小細菌裏麵藏。

常剪指甲講衛生,

寶寶長得胖又壯。

多吃蔬菜

目的:培養寶寶從小愛吃蔬菜的好習慣。

準備:蘿卜、青菜實物或圖片,字卡“蘿卜”“青菜”“健康”。

方法:①媽媽向寶寶介紹蘿卜、青菜的外形、顏色和營養,教寶寶學習兒歌。

②寶寶進餐時,媽媽可向寶寶介紹今天吃什麼菜,它是什麼顏色的,多吃它有什麼好處。

③在複習兒歌時,可讓寶寶說一說,這兩種蔬菜的名字叫什麼?它們長什麼樣子?各是什麼顏色?進一步加深寶寶對這首兒歌的印象。

④識字:蘿卜、青菜、健康。

兒歌

紅蘿卜,綠青菜,

紅紅綠綠營養在。

吃蘿卜,吃青菜,

身體健康人人愛。

紅娃娃,綠娃娃

目的:教育寶寶要多吃水果和蔬菜,同時豐富寶寶的詞彙。

準備:相應的水果、蔬菜若幹種,紅娃娃、綠娃娃布偶或圖片,字卡“紅”“綠”“水果”“蔬菜”。

方法:①媽媽和寶寶一起看圖片,並提問:“圖上的小朋友叫丁丁,它長得又瘦又小,小朋友們都不願意和他玩?他為什麼長得又瘦又小?”(不吃蔬菜、水果。)

②講故事《紅娃娃,綠娃娃》,表情要豐富,語速要慢。

③媽媽通過提問,讓寶寶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丁丁不吃水果和蔬菜之前,長得怎樣?(又瘦又校)丁丁吃了水果和蔬菜之後,長得怎樣?(又高又胖。)

④讓寶寶分別品嚐蘋果、西紅柿、青菜等,告訴寶寶,多吃水果和蔬菜,身體才會健康。

⑤識字:水果、蔬菜。

故事:

丁丁不吃水果和蔬菜,長得又瘦又校有一天,地麵上鑽出兩個娃娃,一個紅娃娃,一個綠娃娃。紅娃娃一揮手說:“變1變出許多蘋果、西紅柿、紅蘿卜。綠娃娃一揮手說:“變1變出許多青菜、黃瓜、菠菜。兩個娃娃說:“丁丁,這些水果和蔬菜送給你吃吧,吃了你會變得又高又胖的。”從此以後,丁丁天天吃水果和蔬菜,果然長得又高又胖了。

太陽公公起得早

目的:培養寶寶從小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準備:寶寶在早晨的太陽下做操的圖片,字卡“太陽”“早”。

方法:①媽媽出示圖片,問寶寶:“圖中都有誰?這是什麼時候?寶寶到哪兒去了?寶寶在做什麼?天上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