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長的認可,渴望得到他們的賞識。所以,有的時候,孩子對父母撒謊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讓父母發現自己的優點。比如有的時候,孩子會告訴父母自己的文具盒壞了,這時媽媽便會去翻他的書包。可是沒想到他的文具盒好好的,隻不過是他的書包裏有一張獎狀。原來他是為了讓父母發現自己的獎狀而故意找了個借口,以此讓父母表揚自己。
每一個孩子的身上都會有閃光點,需要父母不斷挖掘與發現。因此,家長就要多多留意,用敏銳的目光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有的時候,當孩子犯錯後,如果父母換一個角度,也會發現孩子的可貴之處。如果能夠從孩子的錯誤中發現他們的優點,那樣孩子會十分樂意改正自己的缺點,盡快達到父母滿意的結果。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曾經用“四塊糖”來教育犯錯的孩子,讓孩子感受他博大的胸懷。有一天,陶先生在學校散步,他遠遠看見一個男孩在用泥塊砸其他同學。他加快腳步,上去製止了該同學。經過了解,那個男孩名叫王友,陶先生讓王友放學後來他的校長辦公室。
這讓王友忐忑不安,他一放學便早早來到校長辦公室的門口。他知道校長十分注重學校紀律,他這一次一定難逃校長的嚴厲批評。可是當他來到辦公室的時候,陶先生卻沒有嚴厲的神色,反而是笑臉相迎。他見到王友後,從自己的抽屜裏麵拿出了一塊糖果。他把糖果遞給王友,王友有點莫名其妙,不知校長為何給自己糖果吃。陶先生解釋道:“首先獎給你一塊糖果,是因為你很準時。而我卻遲到了,向你道歉。”
話音剛落,陶先生又從抽屜裏拿出了一塊糖給了王友。他說道:“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你一見我阻止便停止攻擊對方,這說明你很在意我,尊重我。”這讓王友更加困惑,他原本是做好接受批評的準備的,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校長非但沒有批評他,反而獎給了他兩塊糖,更讓他意外的是陶先生拿出了第三塊糖。他把糖遞給了王友,說道:“經過我的調查,你是為了保護女同學而和那幾位同學發生爭執的。這說明你很正直,很善良。”
聽了校長的幾句話,王友十分感動,眼角噙著淚花。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動手砸人,他向校長說道:“陶校長,我錯了。你打我兩下吧,我用泥塊砸了自己的同學,我實在是不應該。”聽後陶先生拿出了第四塊糖,他說道:“我為你能主動承認錯誤感到很欣慰,你是一個好孩子,所以我獎給你第四塊糖。今天糖也獎勵完了,我們的談話到此為止吧。”
麵對王友的錯誤,陶行知先生並沒有當麵嚴厲批評他,更沒有打罵他,陶先生是從這件小事中看到了王友的優點。他出手打人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可是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對方欺負女同學,這說明王友樂於助人。通過短暫的和王友的接觸,陶行知先生獎勵給了他四塊糖,分別是為了表揚他守信準時、尊敬師長、正直善良和知錯能改。陶行知先生用這樣的方式打動了王友,讓他能夠自己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相信他今後一定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因為他已經深深地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現實中,很多父母一見到孩子犯錯誤,不問清孩子事情的來龍去脈,不分青紅皂白,把孩子痛批一頓,更不會像陶行知先生那樣從中發現孩子的優點。如果父母能夠像陶先生那樣耐心地開導孩子,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相信孩子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當孩子犯錯後,他自己能夠主動向父母認錯,這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可是很多父母會忽視這一點。孩子能夠認錯,是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的。他是經過反複考慮後才向父母認錯的,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主動認錯得到父母的諒解,減輕對自己的懲罰。如果父母忽視這一點,對孩子嚴加批評,孩子以後就不再主動認錯,而是設法掩飾錯誤,不讓父母發現自己的錯誤。
張良是初二的學生。一天中午,他很早來到教室,他發現講桌上有一本最新一期的《讀者》,於是他便拿起來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可是下午的時候他忘記把這本書物歸原主,放在老師的講桌上麵。晚上,張良回到家的時候,他才想起自己今天忘記《讀者》的事情來。他想老師一定很著急,以為這本書弄丟了。於是他自己寫了一張小紙條,上麵寫道:“老師,我昨天中午看了您的《讀者》,由於疏忽忘記把它放在您的講桌上。實在抱歉,盡請諒解。”
到了第二天,張良把小紙條夾在書中放在了講桌上。老師得知後把張良叫到辦公室,剛開始張良心情很緊張,以為老師要對他進行批評。可是老師並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相反老師對他寫的紙條很滿意,對他能夠向老師解釋原因感到很高興。老師說道:“你能夠認識錯誤並及時改正讓我很欣慰。老師喜歡你這樣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的身上都有值得表揚的閃光點。他們犯錯後,如果家長先是表揚他們,然後再指出他們的錯誤,這不僅會讓他們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視,而且還樂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有利於他們主動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