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補強計——讓孩子由自卑變自信(1 / 3)

美國加州大學哲學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補強法則”。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結果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因此,當孩子受到認可時,他(她)的自信就會被激發出來,不斷重複令人滿意的行為,直至擺脫自卑,成為自信上進的好孩子。

1.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法國教育家埃爾維修說:“即使很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當,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這也就是說,每個孩子都有“天才”的潛能,關鍵是父母能否正確發掘,因此作為父母的您就需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開發孩子的天賦,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畢加索出生於1881年,他的父親何塞是個非常開明的人。有一天,他發現3歲的畢加索居然在一張紙上畫上了媽媽懷孕時的樣子,何塞認為自己的兒子在繪畫上是非常有天賦的。然而,有著驚人繪畫天賦的畢加索在循規蹈矩的學校裏,根本就算不上社會所認定的那種好學生。隻有在畫畫時,畢加索才表現出驚人的耐力,他可以一連幾個小時不放下畫筆,與他在課堂上的表現判若兩人。同學們對著畢加索大喊:“呆子,二加一等於幾?”而老師則認為畢加索根本就不具備學習的能力,還多次跑到畢加索父母麵前,數落他的“癡呆症”症狀。畢加索陷入了自卑的境地。

幸運的是,畢加索有個賞識自己的父親,何塞並沒有對自己的兒子失望,而是認定兒子的繪畫天賦會讓他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何塞想,與其讓孩子在正統的學校教育中一無所獲,還不如讓畢加索在他熱衷的繪畫上有所成就。於是,何塞決定把畢加索送到當地有名的美術學校,並親自擔任兒子的輔導老師。

正因如此,在藝術的長廊中,畢加索的名字才與達·芬奇齊名。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有何塞這樣開明的父親,很多家長往往被孩子表麵上的成績蒙蔽了,認為自己的孩子“腦瓜不夠聰明”。然而,美國人類潛能開發專家葛蘭·道門醫生認為:每一個正常的孩子在其出生的時候都具有莎士比亞、愛因斯坦、牛頓等人那樣天才的潛能,關鍵是後天能否把這種潛能發掘出來。

不要懷疑這種說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一項試驗證明了這一點。

羅森塔爾和助手來到美國東部的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天才測驗”,首先,他給全校學生做了一次智力測驗,測驗後,他並沒有給那些測試卷打分,而是隨機抽出了20名學生,並以讚賞的口吻告訴老師,這些學生的智商都在130-140之間,屬於天才少年,是非常優秀的孩子,在學習上具有極大的潛力。盡管這20名學生中有不少是不愛學習的孩子、逃課的孩子、表現平庸的孩子,但大家都對羅森塔爾的話深信不疑:這些孩子都是高智商的天才,隻不過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根據羅森塔爾的要求,校長又把三位老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說:“根據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最有潛力的老師。為此,我們特別挑選了這批全校最聰明的學生讓你們教。這批學生的智商比同齡的孩子都要高,希望你們取得更好的成績。”

1年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跡出現了。凡被認為是“最優秀的”學生,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麵都表現得很優秀。被賞識的學生在智商上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一點在智商中等的學生中表現得尤為顯著。從教師所做的行為和性格鑒定中可知,被賞識的學生表現出了更強的適應能力,更大的魅力,更強的求知欲。

這時候,校長告訴老師們真相:這些學生並不是刻意選出來的,而隻是隨機抽選出來的普通學生。三位老師萬萬沒有想到事實會如此,隻有歸功於自己教育得好。

校長沒有告訴他們另一個真相:他們三個也是在教師中隨機抽選出來的。

這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羅森塔爾的謊言使老師們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都是有前途的天才兒童,於是便自然而然地對這些孩子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熱情。接著老師的信任和熱情又感染了這些孩子,於是他們變得更加自尊、自信、自強,結果在各方麵都取得了異乎尋常的進步,真的就如同眾人所期望的那樣,成為了天才兒童。

羅森塔爾的實驗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向家長們表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天才,但要讓孩子真正成為天才,家長就要像對待天才一樣欣賞他、教育他。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的孩子一次也沒有考過好名次,既不會演講,又不會唱歌跳舞,即使我要像培養天才一樣培養他,也無從著手啊!

這種情況下,各位家長就有必要靈活運用補強計,你不一定非要發掘出孩子在文學、藝術等方麵的天賦,重要的是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讓他們陷入自卑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