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絮叨叨的說教,凡事替孩子包辦的父母是孩子最不喜歡的,聰明的家長隻會在孩子遇到難題或行為錯誤時,從旁稍加提示引導,幫孩子解決疑難。這樣,孩子明白了道理,家長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1.通過提問讓孩子正確思考
提問是一種教育孩子的很好的點撥方式,因為提問能夠引起孩子的思考,讓孩子對自己遇到的問題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而且,如果提問帶有一定導向性的話,就可以使孩子向著自己的方向思考,進而順利解決問題。
媽媽給兄妹兩人買了一塊美味的黑巧克力,並放在壁櫥裏,準備讓孩子一起吃。五點鍾,兒子放學回來了,媽媽去拿巧克力時卻發現,巧克力不知道被誰偷吃了一多半,她想了想,就把小女兒叫來廚房。小女兒的表情很不安,媽媽問:“孩子,巧克力不見了一多半,你知道它們哪去了嗎?”女兒小聲回答:“不知道。”媽媽又問:“那真遺憾!或許你能給媽媽出個主意,那本來是給你和哥哥買的,每人各一半,可現在怎麼辦呢?”女兒的眼睛含著淚水,低頭看著地板。媽媽歎了口氣說:“你認為偷吃了一大半巧克力的人,是不是還應該從那塊小巧克力上再分吃一半呢?我的寶貝,你認為這公平嗎?”小女兒終於抬起了頭:“媽媽,對不起,是我偷吃了巧克力!把剩下的那些都給哥哥吧,我保證以後再也不做這樣的事了。這是可恥的,對哥哥不公平。”
媽媽用提問的方式,給小女孩以點撥,使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主動向媽媽保證,不會再做這類的事。如果媽媽用幹巴巴的說教能達到這個效果嗎?隻有運用這種提問式的點撥,才能讓孩子真正地反省自己的錯誤。
有這樣一個孩子,他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上網,和別人交流時總是一副目空一切的樣子,他的爸爸想了很多辦法,卻一直不順,打不開話題。
父親沒有氣餒。這個孩子愛講歪理,於是父親心生一計,問他:“再過兩年你多大?”他煩了,大聲說:“當然是20!你幹嘛問這種白癡問題!”爸爸說:“是啊,你是一年一年長大的,你也會成家,當你有了小孩,你也讓他每天上網嗎?”他馬上回答:“當然不行!”爸爸接著說:“那你找個像你一樣喜歡上網的女朋友怎麼樣?”他反應更強烈:“那當然不行了!”爸爸說:“是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願讓自己的孩子、女友沉迷網絡,但你卻這樣對待你的父母,這樣對嗎?”就這樣,他終於敞開了心扉。談到最後,他向爸爸承諾並把電腦封好,再也不上網了。
教育學家早就指出,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誘導、點撥比強製更有效。因為無論什麼事,孩子隻有從心底裏讚同才能做好,而巧妙運用點撥計,就能夠產生這樣的效果。比如,通過多方式和多方位提問,父母不但能夠了解更多的信息,還可以使提問的過程同時成為一個點撥式教導的過程,在與孩子的一問一答中,舉重若輕、自然而然地達到教育的目的。
兒童心理學家總結了以下幾種比較實用的提問方式,家長不妨參考一下:
(1)敲門磚式提問
這種提問方式主要是為了引起孩子的敘述,比如“你的觀點是……”然後停下來等孩子說。其特點是,你問孩子一句話,就夠他說好長時間了,你需要的信息也就反饋回來了。
像這樣的提問還有“那你覺得……”“你感覺……”“你以為……”“你認為……”“後來呢?”“到底是怎麼回事?”“你是怎麼想的?”“你還有什麼意見?”等等,生活中家長不妨自己開發。
(2)體貼式疑問
比如孩子說他很煩,並說了一大堆對朋友和學校不滿意的話。那你可以這樣問他:“小朋友為什麼不理你?”“你學習有什麼困難?”“你希望媽媽怎麼幫助你?”“你還有什麼要求?”
(3)重點式提問
對談話中的重要部分提出疑問:“你說根本沒有希望了是什麼意思?”“你真的要放棄比賽了嗎?”“你是什麼時候發現開始出現這種情況的?”
(4)重複式提問
當孩子對你說了許多事和他的想法之後,你可以說:“你看我理解得對不對?你覺得是不是這麼回事?”主要是為了確認,同時傳遞理解和關懷,理清談話的內容。
(5)選擇式提問
“要獨立完成呢,還是讓老師再給你找個搭檔?”“你看是自己複習呢,還是讓表姐幫你複習?”“這件事情你是自己向老師講呢,還是媽媽去和老師說?”“你是因為他不幫助你而生氣,還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而自責?”這樣問話的好處是,你已經把孩子回答的答案圈定了,孩子大多會從中選擇一個,不會提出否定的回答。
(6)封閉式提問
為了快速啟發孩子,達到教育目的,就要學會問封閉性的問題。比如問:“這樣做行不行?”孩子就會對你提出的建議和看法表示明確的讚成或反對。諸如“可以嗎?”“是不是?”“行不行?”這類的問話都屬於封閉性的。封閉性問題在有足夠說服把握的時候非常有用。談到一定程度,你覺得孩子會說“是”、“好”、“可以”時,及時提出這樣的問題,他的思路就會被引到你的觀點上來,並自覺按照你的意願做。這個時候要注意,如果孩子不是口服心服,結果並不會理想,還會有隱患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