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成功之處在於“疏”而不在“堵”,父母也可以從這種方法中得到啟示。在教育孩子時太過專製隻會引起孩子的逆反,讓孩子跟你“對著幹”,但如果采取明智、開放的疏導策略,孩子就會願意跟你愉快合作。
1.早戀麵前做開明的父母
如果你家有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那麼早戀可能就是你不得不關注的話題了。假如孩子真的早戀了,身為父母的你將采取什麼樣的對策呢?嚴堵嗎?事實證明這是最無效的教育方法。應該看到青春期的孩子被異性吸引是極其正常的,家長應該用溫和的態度對孩子進行疏導,幫孩子跨過青春期這個坎。
父母一旦發現孩子真的早戀,通常會感到震驚和憤怒,認為孩子太不爭氣,道德品質太差。一有蛛絲馬跡,必查個水落石出。不少父母方法欠妥,總把青春期的子女看作小孩子,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私拆子女信箋,查看日記,監聽電話,動不動就要嚴加管教,看不順眼就任意訓斥、責罵,還不允許辯解,因為辯解就是“翅膀硬了”、“頂嘴”、“造反”、“那還得了”。一旦發現“證據”,更是大動幹戈,拳腳相加,控製人身自由。這往往會激起孩子的憤慨和內心的抗議,容易讓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與家人疏遠,甚至故意和家長對著幹。
小北今年讀初一。有一次,媽媽在洗他的衣服時,發現口袋裏有張紙條,上麵寫著“我愛你”,以及幾點在什麼地方約會之類的話。媽媽一看,立即明白是有小女生向兒子示愛,由於怕影響孩子學習,急了,氣得劈頭蓋臉地數落起兒子,然後又貶低那女孩。可小北非但一句也聽不進,反而很堅決地示威:“我就是喜歡她,怎麼樣?”母子關係一度陷入僵持狀態,媽媽十分苦惱。媽媽的這種嚴厲的處理方法就很不合適,這樣做不但沒達到教育的目的,反而還產生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當出現幹擾雙方戀愛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
因此,心理學家認為,當發現孩子早戀時,父母不應硬堵,而是要疏導,比如用暗示或提醒之類的語言加以點撥,從早戀及其負麵影響入手,培養孩子樹立自尊自愛的道德情操。不要直接批評孩子的錯誤,而用打比方、舉例子的辦法提醒孩子。這對於自尊心較強,有一定上進心且善解人意的孩子來說,舉例得當很可能會使之懸崖勒馬。勸說孩子時語氣要溫和、委婉,以情動人。向孩子指出“愛”本身並無過錯,但作為孩子應遵守校規校紀,別讓早戀影響了自己的理想前途。
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故事:有一位17歲的高中男孩,與一個同班女孩相戀了,男孩的父親與兒子進行了一次屬於兩個男人之間的朋友式的談話——
父:兒子,你是不是覺得她是最好的女孩?
子:我覺得我認識的女孩裏她最可愛也最善良。
父:爸爸相信你的眼光。但是,你才上高二,你認識的女孩有多少?
子……
父:記得你的理想嗎?你說你要上大學,將來還要出國深造,想成為一名律師或金融家。你知道你將來會遇上多少好女孩?爸爸並不反對你現在談女朋友,但是,爸爸最反感的是見異思遷。你17歲就有了女朋友,這女朋友是你到目前為止認識的最好的女孩,可是,你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到那時你該怎麼辦?
子:可是,現在讓我離開她,我會很痛苦。
父:你初三時買的照相機呢?
子:前兩天,媽媽給我買了個高級的,我覺得效果比原來那個好,就把那個扔箱子裏了。
父:這就叫一山更比一山高。你如果把握好每一個屬於你的機會,你以後的成就隻能比今天大,你麵對的世界隻會比今天更寬闊,到時候你的選擇隻會比今天更好,更適合你。如果你與這女孩真有那份情緣,到時候讓它開花結果多好。兒子,一個人一生不可能不做些讓自己後悔的事,但是,人生大事隻有幾件,後悔了,就遺憾終生。
子:爸爸,我懂了……
在父子輕鬆的交談中,早戀的問題被解決了,這是對疏導計的一次成功運用。在交談中,父親沒有隨便指責孩子,而是從側麵點撥、開導。
開明的家長是不會用粗暴的態度指責或打罵孩子的,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做隻能使孩子逆反心理加重,把戀愛活動轉入地下,越陷越深。有些孩子在向家長亮牌後,家長態度生硬,孩子無可奈何,出走、自殺,不能說家長沒有責任。此時家長應心平氣和,循循善誘,使孩子懂得早戀弊大於利,很難有結果。家長應引導孩子自己學會冷卻這種狂熱,把與異性交往控製在友情的範圍之內。
另外,父母還要尊重早戀的孩子,傾聽他內心深處的呼喚,理解他的煩惱,引導他脫出感情的漩渦,從而及時堅定地製止孩子的早戀行為。
[疏導計妙解]:粗暴的禁止和阻抑,會讓早戀的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越陷越深。因此家長應當運用疏導計,以理動之,以情感之,讓孩子能理智地處理早戀問題。
2.耐心疏導化解孩子的逆反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往往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喜歡和家長對著幹,“讓他東,他偏西;叫他打狗,他罵雞”。而一些好孩子也變得不聽話起來,讓家長頭疼不已。對於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認識到,如果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與逆反行為聽之任之,很可能會使孩子形成病態人格,但如果對其粗暴製止或強行壓製,就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將他們推向另一個極端。家長隻有耐心疏導,才能解開孩子心中的“疙瘩”,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