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能夠參與孩子的生活,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做一些事,那麼不但可以增進親子感情,還可以鼓舞孩子,同時父母還可以對孩子多一些了解,這於開發孩子的潛力、培養孩子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1.陪孩子一起學習
一般來說,孩子學習的自覺性是比較差的,比如我們就常聽到有家長罵孩子“你竟然不做作業就跑出去玩!”“你現在不學習,長大就得吃苦頭!”……其實孩子貪玩是天性,想讓孩子努力學習,家長就應該想辦法引導。比如通過陪孩子一起讀書的方式來感染、教育孩子就是一種不錯的教子方法。
有一個媽媽,給她6歲的兒子準備了一本有趣的童話書,讓孩子自己讀。她的兒子是非常喜歡聽童話故事的,可是他拿起書翻了不到兩分鍾就隨隨便便地把書扔到了地板上。媽媽有點生氣了,就問兒子:“你不喜歡故事嗎?”“不是啊!”兒子有點委屈地回答:“我不喜歡一個人看書!”媽媽想了想,就坐下來陪兒子一起讀書,她給孩子準備了一個筆記本,一隻鉛筆,然後母子二人坐在書桌前,開始讀那本有趣的童話書。碰到兒子不認識的字時,媽媽就把那個字寫下來,把讀音和意思也告訴兒子,然後看完書後再讓孩子練習幾遍。這位媽媽發現,這樣的讀書方式兒子是非常喜歡的。一年後,兒子上小學時,已經認識四千多個字,在班裏的學習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陪伴孩子學習成長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生活中,一些父母一再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可這些孩子的家長卻天天晚上圍著“麻將桌”,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這樣的家庭實在不利於孩子的學習和進步。因此,家長們不妨向這個故事中的媽媽學習,在陪“伴”孩子讀書的過程中“教”育孩子。這樣做好處有很多,一是榜樣作用,孩子通過和家長一起共讀,學習摹仿家長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二是起到引導作用。到底如何學?通過家長的指點,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直接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規律,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三是起到督促、檢查作用。通過家長的伴讀,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知識掌握的程度有一個全麵的、清楚的了解,便於查漏補缺。通過伴讀教育可以對孩子進行為學和做人的教育。
同時,運用伴教計來陪孩子一起學習,還可以增加家庭和睦、團結的氣氛,給孩子以親切和溫暖感,這樣的家庭氛圍自然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琳琳是個聰明的孩子,就是學起習來心浮氣躁,不是想看電視,就是偷聽音樂,每天晚上學到九點半鍾,可是一本書都翻不了幾頁。爸爸媽媽說過她幾次,可14歲的琳琳脾氣卻特倔,不但不聽話,有一次還幾乎和媽媽吵翻了。後來琳琳的老師給這對苦惱的父母支了個招兒:陪孩子一起學習。琳琳的父母為此特別製作了一個時間表:每天晚上5:30-6:00吃飯,6:00-7:30全家人看電視,7:30新聞聯播一結束,爸爸媽媽就陪女兒一起回房間學習。爸爸媽媽每天都把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帶回來做,這讓琳琳覺得新鮮極了。她看看媽媽,媽媽正在專心地看報表,而爸爸則在全神貫注地畫設計圖,再也沒有什麼事能讓琳琳分心了,於是她也開始低下頭學習。當遇到不會的問題,她就可以問爸爸、媽媽,三個人熱熱鬧鬧地討論一會兒,氣氛特別融洽。這一年期末考試時,琳琳在年級由73名跳到了11名,在班裏排在了第2名。為了感謝父母辛苦地陪她,琳琳還用自己的錢給父母每人買了條圍巾。
在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時,父母其實就是在用自己的行為榜樣影響著孩子,對孩子起到了帶頭作用。比如在這個故事中,琳琳本來是個學習不專心的孩子,但在父母的感染下,她也開始低下頭認真學習了。當然,這種“伴教計”還要能夠持之以恒地運用下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沒有用處的。
另外,在運用“伴教計”時,家長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家長伴讀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行為
因為家長在孩子的麵前就像一麵鏡子。孩子會自然或不自然地摹仿家長的言行。假設家長在陪伴孩子讀書時,自己在津津有味地看著黃色書籍或武俠小說,那麼自然會對孩子有壞的影響,這樣不利於孩子的進步和成長。
(2)家長對孩子的伴讀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自始至終地堅持下去能夠幫助孩子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家長每晚7:30開始和孩子一道學習,到晚上9點鍾結束,長此以往地堅持下去,孩子每晚一到7:30,便會自覺地學習。反之,則不利於形成孩子良好的習慣。
(3)家長在伴讀過程中,一發現孩子不良的學習習慣或學習中存在的錯誤要及時地予以糾正。
(4)家長在伴讀過程中針對孩子的缺點錯誤進行批評、教育時,一定要注意方法。最好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切勿打罵,引起孩子的反感。要給孩子以親和感、溫暖感,使孩子感到家長的伴讀是一種家庭的溫馨。
[伴教計妙解]:陪孩子學習時,千萬不要對孩子指手畫腳,你隻能在孩子出現錯誤時溫和地糾正他,其餘時間隻要給孩子做出一個讀書的榜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