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孩子有時會有一些小毛病,比如霸道、無禮、懶惰等等,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問題雖小,但也要嚴管,防微杜漸,否則這些小毛病會變成大問題,那時候家長再想讓孩子改正,就不那麼容易了。不要姑息孩子的小毛病,嚴管同樣是愛的表現。
1.嚴管壞行為才不會形成壞習慣
一些家長常常會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我兒子學習好、體育好,可就是有些壞習慣讓人受不了。唉!”所謂習慣,當然是在生活中慢慢養成的,而孩子之所以會養成壞習慣,也都是由於當孩子剛剛出現小毛病時,當父母的或者聽之任之,或者姑息遷就,以至於有了這樣的結果。如果家長能一直對孩子進行嚴管,努力消除妨礙孩子形成好習慣的消極因素,那麼他們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煩惱了。
童童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小父母就對她格外嬌慣。童童雖然聰明可愛,但也有不少小毛病和小脾氣。比如挑食,不吃青椒,不吃薑蒜,不吃牛肉;還有,不會洗衣服,她的衣服從來都是媽媽洗;另外,童童還特別任性,什麼事都得聽她的,愛發脾氣……不過父母認為,誰家的孩子能沒有毛病,想管吧自己又怎麼舍得罵女兒呢!轉眼童童上高中了,父母的煩惱和麻煩也就來了:童童是在另一個城市裏讀重點高中,因此得住校。結果開學不到三天,童童就哭著打來了電話,抱怨說學校食堂的飯菜沒法吃,她每天都吃方便麵,不會洗衣服也沒人幫她,另外與同寢室的室友相處得也不好,大家都欺負她……童童的父母趕忙扔下工作,趕到女兒學校,結果發現學校的飯菜其實很可口,隻是有青椒、牛肉,所以童童不肯吃;童童的衣物用品丟得滿寢室都是,同寢室的人都拿她沒辦法,而且也不是同寢室的女孩難相處,是童童自己太任性、太自我中心了。看著哭鬧不休的女兒,夫婦倆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生活中,如果發現孩子自私、任性、不講衛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時,父母就必須及時進行批評,指出這種行為的錯誤,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嘛!都是這樣,長大就好了”。孩子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大人的遷就隻會使孩子變本加厲,到最後不可收拾。這就是為什麼說,愛必須是嚴格的。嚴才是愛的表現形式之一。沒有真正嚴格的要求,也就不會有真正的愛。所謂“愛之愈深,責之愈切”就是這個道理。嚴格要求孩子,不姑息孩子的一點小毛病,就是在他們懂得道理的基礎上,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防微杜漸,不讓小毛病變成大患。
當然,運用防微計嚴格要求孩子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沒那麼容易。原因就是父母總喜歡或容易原諒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對孩子的一些不太好的行為與言論給予寬容,而不能夠真正及時糾正或及時指出。做父母的教育孩子一定要懂得愛就必須嚴的道理。
別讓賴床滋生了孩子的懶惰另外,在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時,必須要有連續、連貫性。當我們固定某一個人——在一般的家庭裏這個人通常是母親——負責培養教育孩子的時候,教育的連貫性比較容易做到。當一個孩子由周圍或家庭裏幾個人:媽媽、爺爺、奶奶同時負責培養時,這時由於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觀點,沒有統一的認識,在培養孩子上就會步調不一、寬嚴不一。具體表現就是許多家庭中常出現母親與奶奶或爺爺的矛盾。母親想嚴格要求,爺爺奶奶要庇護。媽媽打孩子一巴掌,爺爺奶奶把臉拉得老長。因此,防微杜漸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既是一件細致艱巨的工作,也需要我們當父母的人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一種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大人忽視的不好行為,那就是在許多公共場所,如在等候公共汽車時,許多人都在排隊,有些孩子見排隊的人多,就到前麵去插隊,或者幹脆不排隊就站到最前麵,或搶上公共汽車而且還為父母占位子。這原本是一種不遵守公共紀律和投機取巧的行為,而有的父母也為了圖一時的方便和舒適,不加阻攔,反而津津樂道地認為孩子機靈。這種縱容孩子的態度和行為,不但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利,還加重了孩子的自私、野蠻、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
所以,父母對孩子生活上的某些小節絕不能忽視,要隨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防微計妙解]:不要姑息孩子的小毛病,這樣做隻會害了孩子,因為放縱、姑息、遷就是一切不良習慣的根源,隻有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嚴加管教,才能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
2.警惕孩子小偷小摸的壞習慣
一些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小偷小摸的壞習慣,同學的鉛筆盒、朋友的玩具,“想拿就拿”、“喜歡就要”。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家長就該注意了,不要因為事情小就不管不問,必須對孩子防微杜漸,堅決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免得孩子將來犯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