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用忍計——溫和地糾正孩子的“出格”行為(1 / 3)

孩子常常會做出一些令父母無法容忍的“出格”行為,而“急風驟雨”式的教育法隻會使孩子走向極端,因此,家長們隻能“戒急用忍”,壓下火氣,多理解孩子多包容孩子,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這樣才能把孩子引向正途。

1.正確對待孩子的追星行為

生活中,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歡的明星,而有些孩子則是對自己所崇拜的明星癡迷不已,逃課去聽明星的演唱會,為了所崇拜的明星離家出走、偷錢甚至自殺也不是什麼大新聞了。因此,很多家長都對自己孩子的“追星”行為憂慮不已,那麼這些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湖南某地一名初二女生蕾蕾,特別喜歡追星,港台的一些男明星都是她所崇拜的偶像。她買了很多明星寫真集,一些娛樂周刊是期期不落,她的房間裏貼滿了明星的照片、海報。蕾蕾家境不錯,每年“壓歲錢”都有幾千塊,父母平時還會給她很多零用錢,可是這些錢總是很快就被她花完了,媽媽問她都買什麼了,她隻是含笑不答。可在一次家長會後,媽媽終於知道蕾蕾把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老師反映說蕾蕾經常逃課去參加一些演唱會、歌友會,還經常和班上的幾個“追星族”一起湊錢給明星買禮物,上課時手裏也抓著明星寫真集不放,老師已經批評過她很多次了,可她總是當麵答應,轉身就忘了。媽媽氣極了,她覺得孩子太不爭氣了!回家後就和爸爸一起狠狠地罵了女兒一頓,把那些海報、照片都撕了下來,寫真集、CD、簽名簿都打成一包扔進了垃圾桶,還警告蕾蕾,要是再敢“追星”,就“打折她的腿”。蕾蕾坐在沙發上一言不發,哭得很傷心。從那以後,父母開始限製蕾蕾的零用錢,聽老師說蕾蕾安份了許多,父母終於放了心。然而不久後的一天,老師打來電話,說蕾蕾又和班上的“追星族”一起逃課了!聽說是××明星要來,她們好像接機去了。那天晚上,蕾蕾很晚才回來,她忐忑不安地剛想向父母解釋,爸爸一個巴掌就打過去了,父母又狠狠地罵了她一頓,媽媽甚至還說她“不要臉”。最後,父母把蕾蕾扔回房間裏,決定以後限製她出門。第二天早上,父母發現蕾蕾不見了,放在櫃子裏的一萬元錢也不見了,蕾蕾離家出走了,連隻言片語也沒有給他們留下。

孩子瘋狂追星是錯誤的,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能說是正確的。“急風驟雨”式的教育隻能把事情越弄越糟。其實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應該先控製住自己的脾氣,試著去理解孩子、理智地教育孩子。

其實,“追星”這詞,父母們並不應該感到陌生,因為不同時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崇拜偶像。五、六十年代的中學生崇拜雷鋒、保爾·柯察金、董存瑞等英雄形象;八、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崇拜周潤發、譚詠麟、“四大天王”等影視明星及通俗歌手;今天的孩子們崇拜SHE、F4、“小燕子”、“超級女生”等。隨著時代的變化,每個時代的少男少女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追星,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由來已久的現象。從心理學角度講,青少年階段是心理上的“第二次斷乳期”,這時候,青少年的獨立意識明顯增強,渴望擺脫父母的管製,自己設計未來。因為脫離了父母的依賴而產生了情感缺口,加上學業的壓力,孩子們極需要情感撫慰與思想交流,形象新鮮靚麗、能歌善舞的明星們是青少年在掙脫了父母“管製”之後的情感營養劑。

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不可以沒有偶像人物,在偶像身上寄托了青少年對未來的夢想。對偶像的崇拜和摹仿,是青少年的一種自我心理投射,它彌補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完美,豐富了孩子們的情感世界,還有利於緩解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壓力,促使他們追求真善美,培養了他們現代化的思想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