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感化計——以真情感動孩子的心靈(1 / 2)

教育孩子,不能光是說教、責罵、勸導,有時候還必須要以情感之,這樣才能撼動孩子的心靈,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但是,要感化孩子必須要情真意切,否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1.以真實的自己感化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不過,父母卻常抱怨很難和孩子溝通,其實不是孩子難溝通,而是父母的要求是不公平的:他們要求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但卻不願意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教育學家認為,如果父母能夠多向孩子袒露真實的自己,那麼孩子一定會被父母打動,實現良好的親子溝通。

一些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會說:“你到底怎麼想的?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或者幹脆說:“不要那樣做,聽我的不會錯!”事實上,父母們這類的說教往往不能讓孩子接受,他們會想:“你們高高在上,隻懂得對我說教,你根本就不理解我!”父母們應該明白,這種單向的交流,單向的溝通是不夠的,父母們也應當向孩子敞開心扉,讓孩子知道你的所想所感,隻有這些真摯的東西才能教育孩子,讓孩子樂於接受。

運用感化計,就要讓孩子看到你真實的一麵,因此父母們不妨試試以下兩招:

(1)把你的喜怒哀樂表現出來

一些父母總是習慣在孩子麵前藏起自己的情緒,其實這樣做反而會和孩子產生距離感,如果父母能把真實的自己呈現給孩子,那麼,孩子一定會更願意接受你的教導。

孩子遇到煩惱、失敗與挫折,或者與父母發生矛盾時,父母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坦誠地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種種情緒傾訴出來。

有一個孩子讀書不用功,甚至連作業也不願做,媽媽無論責備或鼓勵,都是徒勞。孩子總是將媽媽的話當作耳邊風,每日放學回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覺,便是玩遊戲機。

一天,媽媽又是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專心做作業,孩子仍然是一邊做,一邊玩。媽媽看見孩子愛理不理的態度,愈勸愈氣憤,愈想愈傷心,不禁掉下眼淚,無奈地對孩子說:“是媽媽不好,媽媽沒有用,媽媽以後不會再向你嘮嘮叨叨的了。”然後默默地返回自己的房間。

想不到孩子聽到媽媽這番發自內心的話後,反而感動起來,走到媽媽的房間,搖著媽媽的手說:

“媽媽不要再哭了,我錯了,我以後會很用功地讀書,不會再令媽媽傷心了。”

有時用這種表現內心難過的真摯態度教誨孩子,比說教或責罵會來得更有效。

和孩子交心,就得讓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樂也就是媽媽的喜怒哀樂,這一點在親子溝通中是不容忽視的。

(2)跟孩子談談自己的經曆

父母不必刻意呈現最好的一麵,也可以將自己失敗和挫折的經曆向孩子坦言相告:自己曾有過什麼抱負、夢想與目標,曾經因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而付出過多少代價,怎樣由許多失敗、痛苦,而累積到經驗,終於走向成功的道路,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向孩子盡情傾訴。

有一位父親,幼年時代家境清貧,最後憑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大學課程,成為一個出色的醫生,他這樣告訴孩子有關自己的奮鬥史:

“爸爸中學畢業後沒有機會再繼續讀高中,隻有一邊工作,一邊自學,有時假日和晚上的睡眠時間也要用來溫習書本。爸爸還要儲備一筆生活費給家裏人,然後辭去工作,專心應付考試,最後才讀上了大學。”

孩子很專注地聽了父親的經曆,並從中受到了深深的觸動。

總之,溝通應該是相互的,不要以為把自己的見解和要求說給孩子就是溝通,你還應該讓孩子更多地了解你。

[感化計妙解]:向孩子敞開心扉,多談談自己的夢想、成功和失敗,這樣做不會降低你身為父母的威嚴,隻會讓孩子更尊敬你,更愛戴你。

2.以反省自己來感化孩子

當孩子的行為出現了差錯時,父母們最常做的是責備孩子,嚴厲地管教孩子。然而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教育效果並不好,有的孩子被父母責罵過後,能在短時間內收斂一下自己的行為,而一些孩子根本就不在乎父母的責罵,把父母的說教都當成了耳邊風。因此父母們不妨換個教育方法,對孩子動之以情,不要一味指責孩子,也要反省反省自己,這樣反而會打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