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又挨罵了,因為他考試沒及格,不敢讓爸爸簽名,於是就自己摹仿爸爸的筆跡,偽造了簽名,不過沒有瞞過老師,被發現了。爸爸氣極了,足足罵了小東半個多小時,小東垂著頭一言不發地聽著,最後連連向爸爸保證:“爸爸,我錯了!我一定改。”看著小東一臉的悔悟,爸爸歎了口氣,這孩子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向他保證了。
生活中,有許多父母為糾正孩子的缺點,總是先情緒激昂沒完沒了地責備孩子。有的父母最初怕“不罵就不知悔改”而責備,後來因“打不聽,罵不靈”而苦惱,最後又認為“不可救藥”而放棄不管了。
有的父母認為:處於逆反期的孩子,難以對付。其實人本來就沒有什麼逆反期,但因孩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若不給予正確引導,就會以“逆反”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說,“逆反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父母方麵培植起來的。
如果父母總責罵孩子,任何孩子都會產生反抗心理。正如能力法則所認為的那樣,若給孩子以反複的刺激,就會使孩子逐漸形成“逆反”的能力。這就像是常用一種藥物,人體就會迅速產生抗藥性,不久這種藥就會對病毒完全不起作用。同樣,對孩子越是一味地責備,其反抗心理就越強,最終父母還是以屈服於孩子而告終。
既然如此,何不換一種方法教育孩子呢?教育學家建議父母嚐試一下感化計,以情動之。比如,在孩子犯錯誤時,不要隻責備孩子,而是多反省一下自己,這樣才能讓孩子自我醒悟,達到教育的目的。
克裏斯18歲了,剛拿到駕照。
一天早上,父親要克裏斯開車送他到離家較遠的市區去辦事。克裏斯非常高興地答應了,因為他不但可以開車,正好還可以轉一圈。
他開車把父親送到目的地,約定下午2點半再來接他,然後就去看搖滾演唱會了。等最後一首歌唱完的時候,已經是下午4點了。這時,他才想起與父親的約定!
當克裏斯把車開到預先約定的地點時,看見父親正孤獨地站在路口。克裏斯心裏暗想,如果父親知道自己因為看演唱會而不守信用,一定會非常生氣。
克裏斯低著頭走了過去,先是向父親道歉,然後撒謊說,他也想早點過來,但是車的引擎出了一點兒毛病,需要修理,維修站的工人們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才修好。
聽完兒子的話,父親看了他一眼,說:“克裏斯,你覺得有必要對我撒謊嗎?”
“什麼?不!我說的都是實話。”克裏斯爭辯道。
父親再一次看了看兒子,“當你在約定的時間沒有到來時,我就給維修站打了電話,他們告訴我你沒有去。所以,你的車子根本就沒有出毛病。”聽了父親的話,克裏斯羞得滿臉通紅,他低著頭向父親承認了看演唱會的事實。父親認真地聽著,臉色變得更加難看。“我現在不是生你的氣,而是生我自己的氣。我覺得自己很失敗,因為我養了一個說謊的兒子。我現在要從這裏走回去,好好反省一下我這些年來做的錯事。”
克裏斯的道歉並沒有使父親改變主意。
父親開始沿著塵土飛揚的道路行走,克裏斯迅速地跳上車跟在父親後麵。克裏斯一路上都在懺悔,告訴父親他是多麼難過和抱歉,但父親隻顧著走路,根本就不理他。
17英裏的路程,克裏斯以每小時3英裏的速度一直跟著父親。
17英裏的路程裏,看著父親遭受肉體和情感上的雙重折磨,這是克裏斯生命中最難忘的一次經曆。然而,它同樣是生命中最成功的一次教育。自此以後,克裏斯再也沒有對父親說過謊。
克裏斯對父親撒了謊,父親是完全有理由狠狠地責罵他一頓的,可父親卻沒有那樣做,但他反省自己的行為,要比一萬句責罵更有效。克裏斯被感化了,因為這次經曆,他一輩子都不會再想對父親撒謊。
在勸導孩子時,我們常用的方法就是曉之以理,那麼何不試試動之以情呢?冗長的說教隻會讓孩子產生“聽覺疲勞”,不如以真情實感打動孩子、感化孩子,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地痛改前非。
[感化計妙解]:當孩子做錯事時,心裏會有歉疚感,如果父母這時不責怪孩子而是反省自己,那麼孩子一定會真正認識到錯誤,並改掉自己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