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帝一邊分析著他話語中幾個特殊的名詞,一邊仔細打量他幾眼,見他氣喘籲籲,驚魂未定的樣子不像是在說謊,便也不再多問。

嘉慶帝遞了個眼神,示意劉銘祺坐下。隨後躬身進來幾個太監端來一壺上好的雨前龍井,斟好兩杯,一杯遞給皇上,一杯遞給劉銘祺,接著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

劉銘祺落座後,見嘉慶帝臉色鐵青,像是氣得不輕,忙假裝一臉愕然地道:“皇上龍顏不悅,可是發生了什麼大事麼?”

伺候在一旁的福公公,忙將此次嘉慶帝去東陵的路上,隨營攜帶鈐用兵部行印,因負責看守行印的兵部書吏俞輝庭在帳房中熟睡,造成行印被賊人所竊。書吏擔心此事泄露,便用備匣加封頂充,並賄賂兵部堂吏鮑斡含混接失。紙裏包住火,此事一經敗漏,兩人既被問斬。嘉慶帝聞知兵部行印遺失後龍顏大怒,其兵部尚書和世泰難辭其咎,當即將他打入死牢,正欲秋後問斬等前因後果簡單說了一遍。

此事聽得劉銘祺心裏一陣好笑,兵部把大印給弄沒了,真是稀奇,如同當兵的把槍給丟了,又有何區別。官員怠政,難怪嘉慶帝會發這麼大的火?

嘉慶帝整治腐敗可謂不遺餘力,親手扳倒權傾朝野的和珅後,仍未能改觀大清貪官汙吏盤根錯節,損公肥私,專權敗政的局麵。甚至連貪官殺清官的荒唐事都時有出現!遠的不說,隻說劉銘祺就曾被數以百計的黑社會成員所追殺,慌不擇路,竟然逃到皇城裏來避難。更為奇怪的是,堂堂兵部行印(即中央軍事國防最高行政機構關防的大印)竟然不翼而飛,是丟失,還是被盜?是無意疏忽失落,還是另有陰謀策劃?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嘉慶王朝吏治敗壞至何種地步,又將如何才能扭轉日益腐敗的吏風?

劉銘祺沉吟半晌,朝嘉慶帝道:“皇上息怒,恕臣鬥膽說上幾句,請皇上先設了微臣的不恭之罪。”

嘉慶帝把劉銘祺詔進宮來,就是想聽聽他的意見,於是,點了點頭道:“有話直說,朕不會怪罪愛卿的。”

劉銘祺謝過嘉慶帝後,接著慷慨陳詞道:“皇上殺了一個兵部尚書就能使兵部大印不再遺失了嗎?臣看卻是未必啊!屢屢發生此等低級錯誤,冰凍三尺可非一日之寒也!難道皇上以為殺雞就可儆猴了嗎?其實不然啊!當初皇上親手殺了大貪官和珅,還不一樣難以挽救大清王朝的頹勢嗎?如今大清政務廢弛,官員玩忽職守,全因大批的文武官員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而更加的無所顧忌,為所欲為。殺了和世泰,還有後來人。”

劉銘祺把忠言逆耳的大道理說了一通,說得嘉慶帝的臉陰陰的,半響不言語一聲,如同一把尖刀紮在肺上似的,半天透不過氣來,大失所望地歎道:“大清皇室的君王,英明聖武,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神州盛世,政通人和萬民安,顯然和朕的統治截然不同,實乃朕之墮也。”大清王朝已從其鼎盛時期衰落,以前為盛世所掩蓋的諸種矛盾和積弊,在此時已明顯暴露於嘉慶朝的光天化日之下,而保守的嘉慶帝恰恰在這最大而且是關鍵的問題上毫無建樹。

劉銘祺拱手恭維道:“皇上英明神武,不亞於康熙、雍正,乾隆幾輩皇帝的盛世之能,更是天下百姓敬仰的勤政皇帝,隻可惜再穩固的江山若沒有中流砥柱的支持也不能永保盛世。”

劉銘祺話鋒一轉:“微臣以為,當今我朝大弊在於官員們醉生夢死,因循怠玩,致使政務拖遝,更有不務正業者居多。明朝曾是宰相、太監共天下,竊權亂政,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使明室由盛而衰。本朝卻是與胥吏共天下,營私舞弊,乃至多年未被發覺,形成大案,又無一不是由眾官員怠政瀆職造成。”

(注解1:胥吏--辦理文書的小吏。)

嘉慶帝麵色黯然,神情漠漠,喟然道:“愛卿良言,有如雷鳴,道出衰國之根本,朕雖一時醒悟,卻無挽狂瀾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