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變的新四軍軍容嚴整,氣勢如虹,一路浩浩蕩蕩朝京城殺去,而此時的京城早已經炸了鍋,心急火燎的嘉慶帝在乾清宮召見文武大臣共商退敵之策,整個大殿上籠罩著死氣沉沉的氣氛之中。
劉銘祺的傳奇故事早就塞滿了耳朵,連德高望重的鎮國大將軍都被他打得慘遭敗績,收降歸順,誰還有本事出兵抗爭呢!
“都啞巴了嗎?大清養你們這些飯桶還有何用?難道就沒一位愛卿改出兵掛帥的嗎?”嘉慶帝近乎咆哮的聲音在大殿內回蕩。
眾文武百官把腦袋垂到不能垂的位置,做縮頭烏龜狀。
一臉鐵青的嘉慶帝怒視著眾臣,衰弱的眼神掃視了一遍又一遍,終於落在了一個人的身上。嘉慶帝幾乎把全部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領侍衛內大臣肅少康的身上,原因很簡單,殿下之眾唯有他一人的腦袋還是仰著的。
其實領侍衛內大臣肅少康並不是被劉銘祺威名給嚇到了,也不是不想在大朝為難之時不舍身救國,而是他與劉銘祺之間實在是有扯不清的關係,在他心中劉銘祺一直是他所敬仰的人物,迫於此才始終不吭一聲。
如今見嘉慶帝眼巴巴地望著他,無形中感受到一個無能皇帝那雙哀求的眼神在向他乞討般的奢望。
半響,領侍衛內大臣肅少康有些挺不住了,再怎麼說肅家也是享受大清皇恩這麼多年,再不出頭也實在說不過去了。
想到此,領侍衛內大臣肅少康牙一咬,道:“臣願意領兵出征剿滅逆臣!”
嘉慶帝一聽喜上眉梢,感慨地道:“誰為朕橫刀立馬,唯有肅大將軍。朕封你為護國大將軍,立即率兵剿滅逆臣。”
“喳!”領侍衛內大臣肅少康領旨後,躬身上奏:“啟稟皇上,那逆臣劉銘祺擁兵三十五萬,並且又是精兵良將,武器裝備,都在我大清兵之上。而京城的兵馬不足五萬,並且多年未曾打仗,若想一舉擊退逆臣。唯之……”話說一半,肅少康又留了一半咽了回去。
話音落地,剛剛見到一絲曙光的嘉慶帝心裏頓時又涼了半截,眼下有個能站出來去抵抗劉銘祺的人就算不錯了,看他怎麼說。想到此,嘉慶帝揉了揉“龍頭”道:“愛卿有話直說。”
“微臣的意思是,此次征戰非同小可,況且逆臣劉銘祺來勢洶洶,不可硬拚死扛,當今之計便是皇上禦駕親征,誌在守住京城。然後再調集江南各地人馬前來增援,保衛京城。等援兵一到,與之內應外合,大敗逆臣的圍攻。”
聞聽此言,嘉慶帝長長地歎了口氣,事到如此隻能依領侍衛內大臣肅少康所言,禦駕親征,消滅逆臣……
為了這場京城保衛戰,肅少康也拿出了看家的本領,由於大清兵數量不足與新四軍抗衡,他便把京城的民兵全拉過來,又抓了不少的壯丁,七湊八湊還真湊三十萬人馬?不管戰鬥力強不強最起碼看著舒服,人多力量大嘛!
城內城外各種防禦公事都布防妥當,按照他的估算,憑他的指揮作戰能力再加上嘉慶帝禦駕親征的鼓動下,把京城守個十天半個月的問題不大,他劉銘祺再牛叉也攻不破他固若金湯的防守。
千算萬算算錯一步也白搭,本來按照領侍衛內大臣肅少康的設想和計劃還真不好對付,可就是沒算到他的對手是一個以詭計而聞名的帥才。
這不,新四軍人馬剛到京城十裏外的老虎崗就遇到了領侍衛內大臣肅少康埋伏在那的大清兵,說是大清兵,多一半是老百姓和民工參合在一起的隊伍,這是領侍衛內大臣肅少康設在京城外四道防線的其中之一,別的水準他沒有,指揮隊伍拚命的本事他還是具備的。
戰火熊熊燃起,戰鬥尤為激烈,四道防線的抵抗猶如蛛網一般在劉銘祺坐鎮指揮下被揮除,大清兵狼狽而逃,紛紛撤退,山更半夜撤退回京城。
領侍衛內大臣肅少康總覺得這仗打得沒那麼簡單,按原計劃外圍的四道防線隻要能抵擋住新四軍半點的攻擊便可,其他的重點抵抗還應以京城為主。可是新四軍攻破四道防線卻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確實令人奇怪。難道是新四軍的進攻能力下降啦?還是大清兵的防守的天衣無縫,讓他們舉步為艱?或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