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了居民的滿意(1 / 1)

特別策劃——豐碑下的基石

作者:張炳堯

我叫張炳堯,今年52歲,是楚雄市學橋街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我們社區地處市中心,是楚雄市委市政府機關所在地。轄區麵積近1平方公裏,區內有省州市屬單位67個,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1100多戶,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達2萬多人。雖然社區的日常工作多、管理任務重,但我們始終把“讓老百姓安居樂業,讓社區居民滿意”當作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我們的目標就是“為了居民的滿意。”

社區事情千變萬化,工作千頭萬緒,為了居民的滿意,我要求自己和社區工作人員做到“進百家門,走百家店,知百家情,幫百家忙,解百家憂。”我們社區內的東山大院,由15個單位組成,共有16個住宿小區, 800多戶,3000多人,8個單位屬改製單位,困難群體比較多,大院無人管理,一度路不平、燈不亮、水溝不通、垃圾亂堆亂放。由於環境不好,有的住戶把房子賣了或者出租了,到別的地方去住,因此出租房裏有搞傳銷的、賭博的,有養狗殺狗賣的,入室盜竊的。針對這些情況,我帶著社區工作人員多次進入大院調查了解,分析研究,與15個單位反複協商,經過幾個月的艱辛工作,最終製定了整改方案。采取了多種措施進行了治理:一是聯合公安清理了不法居住人員;二是對出租房進行了檔案管理;三是劃分和明確了衛生區域;四是組建了一支由70多人組成的誌願者隊伍,開展治安巡邏。接著,我以市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市委市政府如實地反映了情況,最終把這個小區的路段,納入了城市道路網管理,得以安裝了10多盞路燈,修建了200多米長的排水溝,鋪設了一條4米寬250米長的柏油路,居住的環境得到了徹底的改善,治安穩定了。有的住戶又搬回來了,有的把戶口也遷到了大院。看到住戶們滿意的笑容,我們感到盡了一份責任。社區居民的滿意,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和褒獎。

為了營造居民安定的生活環境,我們十分重視把調解糾紛,化解矛盾,製止衝突,這樣積怨深、事發快、對抗強、解決難的事件當作工作的重點來抓。近幾年來,我們解決各種矛盾和糾紛達120多起,我們不斷地建立和完善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整體聯動防範網絡,逐步構建了“宣傳教育有人抓,單位內部有人管,街麵巷道有人巡,易發案地段有人控,居民樓院有人看”的群防群治網絡,實現了“發案少、秩序好、社會穩定”的綜合治理目標。

社區的服務工作,即要及時正確調解一些糾紛,更需要廣泛地體察民情民意,把群眾的呼聲當作第一信號,做到“民情在一線了解,感情在一線交流,困難在一線幫扶,民憂在一線解決。”

我們社區甘家巷有一個青年,曾經參與過打架鬥毆,持刀傷了人,被判刑7年,刑滿釋放後,情緒消沉,無所事事,70多歲的父母無奈,搬到親戚家住去了。我看著這個失足青年,心裏也為他著急,一個人能經得住幾回折騰啊!沒人拉他一把,再失足一次,他的一生可就完了。我主動找到他,給他講道理、講人生、說真話、動真情。他說:“我知道要吸取教訓,但我有什麼辦法呢?有的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誰還會要我,我真沒用。”我看他有自食其力的願望,答應幫助他首先解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然後再為他解決工作問題。我們社區開辦著“慈善愛心超市”、“家政服務站”、“社區物業公司”,我為他安排了一份物業的小區保安工作,他很珍惜這份工作,幹得也很好。我為他過去是違法犯罪分子轉變為現在維護治安的保安工作人員,感到由衷的高興。

像這樣的事情很多,近幾年來,我們走訪住戶達500多戶,解決居民家庭困難260多起,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103人,其中有10名殘疾人和刑滿釋放人員。他們再就業,解決了他們的實際困難,也保證了社區和社會的穩定。

為了使社區的工作得到保障和進一步發展,我們社區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先後投資120多萬元,加強了社區辦公場所的基礎建設,建立了“兩委一站一公司”的工作模式,把社區所擔任的130項工作設崗定責,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社區還建立了老年協會、詩詞楹聯協會、老年大學、社區民族民間藝術團等活動場所和活動機構。使社區率先在全州實現了第一個社區為民服務站,第一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示範社區,第一個群眾文化示範社區,第一個老年工作示範社區,第一個科普工作示範社區。上級有關部門把我們的做法在全市做了推廣。幾年來,我們受到了各級領導的表彰,被評為市“文明社區”、州“平安建設先進集體”、省“社區建設先進單位”,我本人也被評為鎮“勤政廉政先進個人”、市“先進工作者”、州“優秀社區工作者”,省高院授予“優秀人民調解員”稱號,今年4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

(注:鄧前堆、龍進品、李雄厚事跡見本刊2011年5期上、6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