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
作者:
為中低收入市民圓住房夢開扇門
近年來,上海市根據實際情況,大膽探索,將申購者和政府以一定比例“共有產權”的模式引入經濟適用房,受到中低收入市民們的廣泛歡迎。預計至今年年底,全市可供房源將達500萬平方米、約8萬套。(6月17日新華社)
【點評】:一套自有住房,也是許多中低收入者最大的夢想。可是目前許多城市的商品住房的售價,讓中低收入居民很難依靠收入和積蓄買房,由政府給予租金補貼也難以提高其住房支付能力。而“共有產權房”為中低收入居民進入商品房市場開辟了一個通道,為他們圓住房夢開了一扇門。
“共有產權”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湊份子”買房。共有產權模式實現了三個方麵的“可持續”。一是居民住房條件改善、支付能力提高的可持續;二是保障房資源循環利用、“保障效率”提升的可持續;三是保障房“宜居性”的可持續。
雖然共有產權仍在試點,仍有不足之處,然而這樣的創新值得鼓掌,我們不能因為它不能治本,就連它治標的意義也給否定了,況且治標從根本上講也是治本的一部分。
扶持“菜籃子”更要抓“菜棚子”
始創於瑞士、日本,如今在歐美許多城市均有分布的“社區支持農業”(CSA),已出現在北京市郊,不論是農民種、會員定期來收的“配送製”,或劃片承租,自種自吃的“勞動製”,都吸引了不少城市居民捧場。(6月17日《外灘畫報》)
【點評】:一方麵,健康理念不斷更新,市民們對化肥、農藥等殘留成分遠比當初“吃飽了就行”的初級要求高出很多;另一方麵,食品安全危機層出不窮,讓許多市民談菜色變,思前想後,終究是自己看著種、或幹脆自己動手種的菜才安全。
存在就是一種合理,需要就是一種價值,CSA這種“新生事物”,不僅給部分市民多提供一個放心的菜籃子,也可以作為都市化和原生態並行不悖、共存共生的有益嚐試,還能給孩子們留一塊親近自然、親近祖輩生活的土地。
當然,CSA隻是錦上添花的點綴,不可能成為解決大都市吃菜問題的主要渠道,作為中等收入群體改善生活的補充,自然很好,但數百萬、上千萬人的蔬菜供應,卻仍隻能主要依靠規模化的“菜棚子”。
京郊農業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黑心菜”效應所致。要徹底解決市民對“黑心菜”的恐懼,不僅要扶持CSA這個菜籃子,更要把“菜棚子”抓好,把“大棚菜”的質量抓上去。
誰希望喝世界上最差標準的奶
國內對乳品新國標的質疑聲再在業內響起。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反映中國乳業行業標準被個別大企業綁架,是全球最差標準。(6月20日《廣州日報》)
【點評】:誰希望喝世界上最差標準的奶?飲用最差標準的奶,無疑不會給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多少福音,也不會為提升國民身體素質、壯大民族帶來樂觀的未來。然而,不喝奶,也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缺憾,給孩子的生長、老人的晚年帶來無形的損失。
奶業國情固然需要考慮,散戶奶農利益需要照顧,然而國民的身體健康更需要保護,民族身體素質更需要提高。照顧散戶奶農利益,並非華山一條道,降低國家標準;養殖規模小未必一定會造成生鮮乳菌落總數較高。
歐美國家人均牛奶消費量超過300千克,而我國僅為21.7千克,甚至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準。如果牛奶標準降低到全世界最差,再讓人不敢喝,豈非雪上加霜?聯想到三聚氰胺和大頭娃娃奶的餘悸,牛奶麵前真是多災多難啊!
40年代,美國政府提出學生奶計劃,50年代政府掀起三杯奶政策。60年代,日本政府發起“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政策。80年代,印度政府掀起“白色革命”,號召國民每餐加大牛奶的飲用量。我國經過30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國力大大增強,即使從全民共享發展成果看,也要大力補貼奶農提供高標準牛奶,讓國民吃上放心奶。
逢雨必癱考問城市建設管理水平
一場強降雨致使武漢三鎮漬澇嚴重的場景,實則是當前諸多城市“逢雨必澇、逢雨必癱”境況的一個縮影。(6月20日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