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職工維權綠色通道(1 / 2)

——玉溪市紅塔區總工會維權紀實

維權前線

作者:徐栩

一家縣(區)級基層工會,承擔了所在(地級)市70%以上的職工維權及社會維穩任務。他們成立了“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三方協商機製”;設立了“主席信訪接待日”。通過這些舉措,為職工表達訴求、爭取合法權益鋪設了方便、高效的——

因為市政道路改(擴)建,玉溪市紅塔區總工會去年搬離了聶耳路上陳舊狹窄的老樓,租住於中衛社區居委會的辦公樓。處於富庶之地的紅塔區總工會,沒有屬於自己的辦公場所。

和“拿不出手”的硬件條件形成反差的是,他們的本職工作踏實深入,敢於碰硬,成效卓著。

為了引導和幫助職工依法維權,紅塔區總工會於2006年2月底成立了紅塔區工會職工法律援助中心(以下稱“中心”),區總工會常務副主席張紹清出任中心主任。實行工會出資,聘請專職律師為職工辦案的援助模式。而中心始一成立,就接到了劉秀玲等102名職工的投訴,他們稱,自己沒有領到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工資。

102名職工的生活費

來訪的102名職工,全部來自玉溪一家知名的皮革公司。在上個世紀90年代,這家公司的產品曾行銷各地,企業效益很好,公司成為眾多城鄉青年擇業的不二之選。

從2002年以後,由於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效益下滑,公司斷斷續續地陷入了停工狀態。工人時而有活可做,更多時候則放假回家,在一個實行計件工資的企業,工人不能正常勞動,收入肯定要受到極大的影響。而公司沒有按照法律規定對休假的職工發放生活費,也沒有為工人辦理過“五險”,隻有部分職工零星辦理過單一險種。

就在職工幻想著公司有朝一日走出困境,自己能重回崗位的時候,他們卻偶然從電視中得知:公司可能會被整體拍賣。102名工人慌了神,他們到公司質詢,但沒有得到正麵回應。之後又四處奔波,多方投訴……幾經輾轉後,他們找到了職工法律援助中心,中心當即指派了郝誌遠、周繼光兩名律師,為來訪職工提供全程法律服務。

為了做到依法索賠,中心指導102名職工推選出自己的職工代表與公司展開對話,要求公司補繳拖欠的社保費用,補發職工的應發工資(補貼),並退賠職工進廠時交納的押金。但得到的答複是:企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相關費用。雙方再談下去已毫無意義。

中心果斷支持職工將公司訴諸公堂,向勞動仲裁委員會遞交了勞動仲裁申請書。

職工的訴求於法有據,仲裁的結果可想而知。2006年5月,玉溪市勞動仲裁委員會宣布裁決:公司於2個月內支付職工未提供正常勞動期間的生活費及押金、利息、違約金等共計425283元,並到社保經辦機構為職工補辦各項社會保險。公司接受裁決,102名職工得到了一個圓滿的結果。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初戰告捷。

凡是職工都能獲得的法律援助

工會幹部董家華強調,紅塔區總工會法律援助的對象,不局限於工會會員,而是涵蓋了所有職工和勞動者;援助的範圍,不局限於勞動爭議,還包括其它針對職工的侵權案件。

2009年11月份,住紅塔區環山路機床廠東生活區A13幢的23名職工開始四處上訪。原因是在他們的住宅旁邊,新建了一個高層住宅(商業)小區。由於樓層較高,影響了職工住宅的通風和采光。職工還懷疑,他們的房子部分出現了牆體開裂,也和這些新建的高層建築有關。

然而,新建小區的建設方案經過了規劃、建設部門的審批,開工建設也具備相應的手續,且樓層已經建起,是既成事實。要解決這一問題,談何容易。因為職工不知道哪個部門能為他們解決難題,於是“病急亂投醫”,到多個部門上訪。

在紅塔區總工會,23名職工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中心指派的律師與開發商多次磋商後,達成了調解協議,建設方補償了職工共計23.9萬元。以調解結案,讓職工免除了訟累,避免了訴訟的不確定風險,節省了時間。最重要的是,職工得到了一個較為滿意的結果。

有的下崗職工自主創業,從事個體經營,他們遇到難題時工會和“中心”也伸出援手。無論是玉溪曾經的“水果一條街”南門街的攤點整治搬遷,還是東風農貿市場、瓦窯農貿市場的攤位承租戶與業主發生租賃糾紛,中心都及時地介入,維護下崗職工合法的經營權。